今日是全国“爱耳日”。我国每年新生聋儿3万余名,如果加上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患者,每年新增的听障儿童超过6万。
昨日,重庆晨报·上医院耳鼻喉科主管技师陈小宏处了解到,医院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宣传较多,产科也对产妇及家庭进行了宣讲,但是,实际上新生儿接受听力筛查的比例并不高,只有10%左右。
导致听力筛查率不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是自愿项目,不带有强制性。第二是,孩子出生后,家长在对孩子说话,或者有敲击发声的时候,孩子有反应,家长通常就认为孩子的听力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就没有进行听力筛查。
“啪啪,拍几下手后,看到孩子有反应,就认为孩子的听力是正常的,这是绝大部分家庭的认识。”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刘丹告诉记者,就如眼睛,近视度和盲人是两个概念一样,同样,听力有问题和“聋子”也是两个概念。
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就有7%左右的孩子,没有通过初次听力筛查,我们不能说这些孩子是“聋子”,只能说他们的听力或多或少有些问题。
刘丹表示,听力筛查分为五个阶段,即初筛(出生后3天)、复查(出生后42天)、全面诊断评估(出生后3个月)、听力干预(出生后6个月)和长期随访。对于没有通过初筛和复查的婴幼儿,需要进行一系列听力评估,包括耳镜检查、耳声发射、声导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多频稳态检查(ASSR)、行为测听及早期语前听能评估等相关检查。另外,部分婴幼儿还需要进行基因诊断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十聋九哑”多是因聋而哑。因此,在发现婴幼儿听力受损后,根据病情尽早开始干预治疗是重中之重。
专家表示,新生儿听力筛查、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早发现、早干预,干预后多数孩子能获得较好的听觉和言语能力。
相关新闻
噪声导致听力下降
请勿长时间把耳机塞在耳朵里
据新华社电眼下正值招聘季,然而不少人在入职体检时却遇到麻烦,被“卡”在极少被重视的听力测试环节。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根据历年噪声岗位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断的情况发现,目前噪声对听力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噪声导致的听力下降人群逐年增加。
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的专家发现,听力下降的年轻人中,都有共同的习惯,比如经常用耳机听音乐、玩游戏,经常去酒吧、KTV等。手机、KTV、蹦迪等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隐形的“听觉杀手”,损害听力健康。
专家解释,当人们在佩戴耳机使用随身播放器时,即使以低音量收听摇滚乐,其音量也超过90分贝,鼓膜接收的噪声有时甚至高达分贝。耳机多塞在外耳道,噪声的能量全部集中在耳朵里,危险大大增加,如果鼓膜长期反复不断接受噪声刺激,最终可因听觉细胞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永久性耳聋。
此外,噪声导致的听力下降是因为内耳毛细胞损伤引起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属于不可逆性的损伤,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效果也不明显。
专家建议以预防为主,用手机打电话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看电视、用电脑进行影音娱乐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高,更不要长时间把耳机塞在耳朵里听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