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彭锡)“感觉跟重生了一样。”9月14日,54岁的赵黎(化名)医院(下称:省一院)胸外科病房内如此表示。当天是她的生日,也是在进行了“肺移植术”后出院的日子,她笑称自己这是双喜临门。
手术中。供图
原来,老家在文山的赵黎曾经是一名教师,但在年她被诊断为“结缔组织病并弥漫性肺疾病、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反复在省一院风湿免疫科及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多次住院治疗。
“尤其是前两年,病重的时候只能依靠制氧机活着。”赵黎回想起这两年来的日子,如同噩梦。“当时就连吃饭、上厕所都必须要插着吸氧管才行,感觉生不如死。”
由于肺部纤维化严重,赵黎家里有三、四台制氧机不间断制氧,才能让她维持生命。“之所以买这么多台制氧机就是担心一旦有制氧机坏了,有备用的。一旦停氧,那就没命了。”
但是随着病情的恶化,仅仅依靠吸氧已经不能够让她感觉更好一点,经常憋得嘴唇发紫、脸发黑。于是家人带着她再次来到省一院求助。
医生为患者检查。彭锡摄
省一院胸外科主任彭浩介绍,患者今年7月再次因“反复咳嗽、气促6年余,加重伴心悸1月”来该院就诊。“当时已经十分危险了,因为患者肺部纤维化已经十分严重,日常生活无法脱氧及制氧机,脱氧时间无法超过1分钟。”
赵黎入院后被诊断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重度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肿瘤标记物升高等。经该院多学科会诊,她要想活命只能进行“肺移植术”,但是肺移植又面临多个困难。
彭浩表示,云南乃至我国进行器官移植的手术较多,但是其中的肺移植手术很少,其原因在于肺移植手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更重要的是,供体难以获得。“因为所有内脏器官里,只有肺部是开放器官,是最容易感染的,导致配型成功的供体十分稀少。”
今年7月29日,昆明一位患者因车祸脑死亡,家属对其进行了遗体捐赠。在省一院多方协调下,为赵黎争取到了供体并配型成功。
省一院为即将出院的患者过生日。供图
彭浩表示,在进行了一天的准备工作之后,省一院为赵黎进行了“右侧同种异体肺移植术”。
移植之后,术后的并发症又是一道生死关。包括省一院胸外科、ICU、心脏大血管外科、心内科、放射科、药学科、风免科等多个科室经过47个昼夜奋战,举全院之力与术后并发症及突发病症顽强斗争,让赵黎成功脱险。
目前,赵黎每天可间断脱氧达2小时以上,与术前相比判若两人。对此,即将出院的赵黎非常感激:“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医院的医生跟护士们了,是他们让我重新活了过来。”
她说自己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走走亲戚”。“之前在家里两年多都没办法离开制氧机,连看个蓝天都没办法。现在就是把过去的时间补回来,去看看我的兄弟姐妹,让他们也为我高兴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