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首先突破「带病体」保障难的,是深圳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险,4年亏损了00多万元。
从深圳重疾补充险上市伊始,就不乏有对「惠民保」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的质疑。「保本微利」甚至「保本微亏」一度是「惠民保」各参与方的心态,企业赔穿、黯然离场、一地鸡毛等种种负面预期,也一度是笼罩在各参与方头上的乌云。
免赔额高达4万、价格元的北京普惠健康保,打破了过往业内人士的担忧:「惠民保」可能在保障和价格方面「内卷」。
年惠民保蜂拥上线之际,有业内人士对健康界指出,「惠民保」产品筹备周期快到「不过一两个月」。
但年风向已变:健康界通过多方信源了解到,上海「沪惠保」筹备期约半年左右,北京「普惠健康保」更是筹备了近一年的时间,且都有政府主导的身影。这本身也说明,面对「惠民保」这一新事物,地方政府既越来越开放,又愈发谨慎的心态。
北京与上海相比,谁执「惠民保」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的牛耳?
被资本竞相追捧,对于一簇创新的火苗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几十元就能购买一个保障高达百万元的商业保险,还能报销部分医保不保的抗癌药。
过去这一年,惠民保如雨后春笋般落地。
狂奔之余,惠民保拼速度、拼保障、拼低价。
高峰时期,有保险公司对健康界表示,最快一两个月,产品就能上线。据健康界不完全统计,仅年9月,全国各地就有超25款惠民保产品落地。
然而,「一城一策」的城市定制型保险毕竟与商业保险不同。较低的定价规则,决定了保险公司只能「保本微利」。政府背书,固然让不甚清楚的老百姓多了层踏实,却也让监管部门多了份谨慎。
彼时,有保险公司对健康界描述监管者的心态,「最怕,一拥而上,一拍而散,一地鸡毛。」
这并非没有前车之鉴。
年底,「南京市惠民健康保」横空出世,吸引了9.5万南京市民投保。次年,南京市政府希望推出惠民保2.0版本,价格翻倍。
保费涨至99元,但保障更优渥:医保报销后的部分,除2万免赔额外,%报销。这固然让利于民,但对于承保保险公司来说,这就像个「无底洞」,难以持续。
最终,以「内部报备」问题为由,承保保险公司中止了合作。
面世第年,「南京市惠民健康保版」退回49元,保障缩水,只保障医保目录内住院医疗。
「价格战」,一度成为保险公司业务提速的不二法门。年9月上市的25款产品,均未超百元。其中低于59元的产品共计16款,最低18元就能投保。
此前曾有部分业内人士猜测,「激烈竞争下,惠民保恐出现价格战,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但今年以来的一些信息,似乎反映了惠民保「反内卷」的趋势。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提供的数据:年上半年,惠民保在全国20省、6个地区、个地级市上线了78款产品,超万人参保,保费规模高达50亿元。以此估算,惠民保的平均参保费用为94.元,接近百元。
更有指向性的是,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价格达元,和动辄百元内的惠民保产品拉开了明显差距。
不止如此,该产品也设置了足够高的「门槛」,医保目录内责任保障免赔额高达.95万元,远高于大多数惠民保产品1万元到2万元的免赔额度。
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下,惠民保产品掀起了一场「反内卷战事」。「普,就是普遍,范围广;惠,就是惠民,让利于民。」深度参与北京普惠健康保的周健(化名)如是说道。
带病体
年,北京曾推出过一款惠民保产品「京惠保」,是由商业保险公司主导的。对于当时父亲身患慢性病的齐鹏(化名)来说,惠民保「可带病投保」的特征吸引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