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由三部分构成: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是由漏斗状耳廓及外耳道构成。中耳是一个含气腔,里面包括三个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共同形成听骨链。内耳包括蜗状耳蜗,其作用是将声音转换成生物电传递给听神经,进而传递给中枢。
当声音传递到外耳,耳廓收集声音后经过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震动波传递给听骨链,依次经过锤骨,砧骨和镫骨传递最后到达镫骨足板。镫骨足板与卵圆窗上的膜接触,最后传递到内耳淋巴,转变成液体波,再经内耳转换成生物电,完成声音的传播。
如果缺少耳道,外界的声音无法传入中耳和内耳,出现了传导性耳聋,所以孩子听不到声音,此时孩子的听力(气导阈值)通常在60—70分贝左右,会出现声音定位不准,还有嘈杂环境下的听力问题。
但是外耳道成形术,其复杂性和风险性为耳显微外科最困难的手术之一。“螺丝壳里做道场”,手术医生应该熟练掌握鼓室成形术、面神经手术、内耳开窗术、镫骨切除术及取皮植皮术等精细技术。
对于大部分耳畸形孩子来说,Jahrsdoerfer评分系统是评估小耳孩子能否开耳道的“金标准”,而且这个法则是全世界都通用的。
满分是10分,评分大于或等于8分,还需要根据颅中窝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决定是否开耳道。
要知道自己的评分是否能达到以上的标准,需要到影像科拍摄CT,并将报告带给少数专科医生来判定。由于评分需要非常严格,所以少数医生还对拍摄CT的机构有一定的要求来保证评分的结果。
一个适合开耳道的小耳孩子,要选择合适的开耳道时间,至少是在耳廓整形的同时,或者是耳廓整形完成、重建的耳廓成活良好之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开外耳道至少是在5—8岁耳廓整形重建完成以后。
开耳道手术结束后,孩子重建的耳道里填塞了很多医用材料,主要用于支撑植入的皮瓣保证成活。有些孩子在出院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需要用硬质材料的耳模塞在耳道里边,防止耳道出现缩窄。这些过程是由医生来实施的,前后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首先是为了重建听力,其次是为了美容。
通过开耳道(重建鼓膜、听骨链,再加上外耳道植皮),给孩子重建了一个声音信号从外界向内耳传递的途径,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中重度传导性耳聋,让孩子清晰的、轻松的听到声音,让年龄较小的孩子快速学会说话,让孩子方便的与人交流。
同时,耳道是正常人耳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耳廓没有耳道,孩子的外观会显得不自然。如果不考虑听力重建而只是考虑美观的话,可以在耳廓重建后做一个内浅凹陷的窝,就此形成耳道的外观。
开耳道只是重建听力众多方法中的一种。目前全球公认的人类的听力是有气导听力和骨导听力两种。对于听力损失的人来说,就具有了两种听力补偿的方式。因此,如果不能开耳道,还有多种听力重建的方法。
如果评分在4-7分,有活动良好的镫骨,不合适开耳道的患者,可以植入振动声桥,重建声音的气导传递过程;如果评分在1-4分,不能开耳道或者植入振动声桥的患者,可以选择骨传导植入系统,如巴哈,骨桥。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听力重建方案,需要结合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
对于小耳畸形患者来说,耳再造手术可以比较理想地弥补先天“缺陷”,尤其是耳再造手术如今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不管是肋软骨(扩张法或直埋法)还是medpor或者su-por材料,都能很好的解决。当然,医院,还有权威的医生非常重要。如果患者有任何问题需要咨询,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尽快给您回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