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医院药学部周佳
近日,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的第六版,在其中抗病*药物部分提到了一个老药“氯喹”。
氯喹作为一种传统经典的抗疟疾药物,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年,它在德国拜耳实验室被首次合成,尽管显示出抗疟疾的功效,但是由于被发现“在人类使用中*性太大”而一度被放弃。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在一次*方发起的抗疟疾药物研发中,这个药被重新受到重视,于年被命名为“氯喹”,并用于全世界疟疾的治疗。
随着科学家对它研究的深入,这个药物不仅可以抗疟疾,还可以抗一部分细菌、真菌、病*,其中就包括冠状病*,因此今天又跃入大家的眼帘。但是从它的发展历史看到,要用好这个药,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重点围绕氯喹在既往适应证使用中积累下来的安全性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打开WHO网站上氯喹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从发生种类看的确不少。其中发生频率相对比较高的是胃肠道相关问题、皮肤相关问题、神经系统问题、眼睛问题等。从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到从儿童到老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当氯喹用于预防和治疗疟疾时,由于剂量相对较低,副作用较轻微,发生频率不高。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失眠,头痛,皮疹和瘙痒。尽管如此,需要注意的是,氯喹的治疗浓度范围极其狭窄,在用药过量时非常危险。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氯喹用于既往的适应症治疗中,那些众多的不良反应发生都有哪些特点?哪些短程用药过程中就会出现?哪些更倾向于和长疗程大剂量使用相关。
磷酸氯喹片口服给药。口服后,它的吸收很好,可达90%。其口服后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的不良反应。当和食物同时服用,有助于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并且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需要注意抗酸药物会影响氯喹的吸收,因此服药前后四小时不要服用抗酸药物。
瘙痒是氯喹使用中最常见的皮肤相关不良反应。服药后10小时即可出现,24小时后瘙痒程度最明显,这和口服氯喹后,其血浆中浓度时程有一定的关系。在很多病例中,发生的部位主要是手掌和脚底。其引起的比较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相关报道是Stevens-Johnsonsyndrome(SJS),曾有患者服用了一个治疗周期三天的药物后出现了这个不良反应。
精神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抑郁、焦虑、癫痫和躁狂发作。相关症状可以呈现早期出现逐渐加重的表现,如用药后2~7天,之后持续数周,因此对于有相关基础疾病,如癫痫的患者,需要告知这种可能性。
视网膜*性主要和长程用药有关,美国眼科协会曾建议当患者用药超过5年或者累积用量超过g时就要开始考虑每年进行相关筛查随访了。
听力方面的损害也是和累积剂量以及长程用药相关。尽管如此,对于已经存在听力受损的患者,使用氯喹需谨慎,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听力进一步减退,立即停用氯喹。
氯喹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无论在使用或不使用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患者中都会发生,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应告知接受氯喹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以及相关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及时处理。
当氯喹大剂量长程用于一些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时,可能会出现心脏传导障碍和心肌病。
其次我们从药物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一下合并用药环节产生的安全性相关问题。
氯喹进入人体后,在组织中分布非常广泛,可以蓄积在肝、脾、肾、肺、含黑色素的组织如视网膜以及内耳等部位。因此其消除半衰期非常长,可以达30到60天。曾有研究显示,单剂量给与氯喹后天,仍然可以在尿液中检测到它。所以无论是用药过程中还是用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