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是在床旁头脉冲试验(HI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HIT相比,vHIT不仅能够分别检测六个半规管的功能是否完整,而且能够对半规管损伤进行定量分析;相对冷热试验仅能检测水平半规管低频功能而言,vHIT不仅能评估接近人体日常活动的半规管高频功能而且能够检测以往难以评估的垂直半规管功能,同时具有重复性好、易耐受、耗时短等优点,是近年来眩晕辅助诊断技术的主要进步之一。在国内,部分单位已开展了vHIT的临床应用,但各单位的正常参考值不尽相同,并且大多数报道仅局限于水平半规管增益值的研究,对垂直半规管增益值及共轭半规管不对称比的研究较少。因此,为了建立我院健康人群vHIT正常值参考范围,本研究收集了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vHIT资料,统计分析vHIT的增益值以及共轭不对称比,以期为vHIT的临床应用提供正常值参考标准。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58例,年龄10~83岁,平均46.69±16.30岁;女性53例,年龄11~79岁,平均45.70±15.68岁;以10岁为间隔分为10~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共7个年龄组。入组标准:1.无眩晕、头晕、姿势性障碍以及前庭-视觉症状;2.同意参加试验。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肺腹等内科疾病,内耳相关疾病,青光眼和白内障等眼部疾病,智能或精神障碍,严重的颈部疾病。
方法:应用视频头脉冲试验仪(晕派斯TMICSIm.pulse)进行vHIT检查,测试时,受试者取端坐位,双眼距正前方视靶1.2m,佩戴视频头脉冲试验仪并固定牢靠,测试前先进行校准。测试左右水平半规管时,嘱受试者紧盯视靶,检查者双手放置在受试者头部并在受试者无预判的情况下快速向左、右摆动15°;测试左前与右后半规管时,受试者向右转头45°,紧盯视靶,检查者左手托住受试者下颌,右手扶住受试者头部,在受试者无预判的情况下快速向前下、后上做甩头动作;测试右前与左后半规管时,则将受试者的头部向左转动45°,在受试者无预判的情况下快速向前下、后上做甩头动作,每个方向至少记录20次。
测试参数:①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reflex,VOR)增益值=眼动速度/头动速度;②共轭不对称性比=(1-低增益/高增益)×%。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计量资料的描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名健康人中,水平半规管增益值波动于0.70~1.26,平均为1.04±0.09;前半规管增益值波动于0.61~1.25,平均为0.89±0.13;后半规管增益值波动于0.62~1.24,平均为0.88±0.12,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增益值无区别(P>0.05)(表1)。
名健康人vHIT的水平半规管左右侧不对称比平均为6.83±4.01%,左前与右后半规管的不对称比平均为6.03±5.31%,右前与左后半规管的不对称比平均为7.36±5.03%,不同年龄组之间的不对称比无区别(P>0.05)(表2)。
讨论
理想状态下正常人在甩头过程中能够保持眼睛始终注视靶点,眼动速度与头动速度一致。当半规管高频通路发生病变后,眼动速度往往会明显地低于头动速度,使增益值明显减小。而在实际应用中,vHIT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校准的精确度、眼罩的固定情况、操作者的手法熟练程度以及受试者的配合情况等,常导致眼动速度与头动速度并非完全相等,使得判断检查结果是否真实准确、是否与疾病相符变得困难,因此,需要建立基于健康人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避免疾病的漏诊、误诊。本研究在测试过程中,已确保眼罩佩戴良好,固定牢靠,经过准确的校准并宣教保证受试者理解测试的过程且充分配合,操作者以受试者不能预知的时机进行甩头动作,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得到正常人群的vHIT水平半规管增益值波动于0.70~1.26,平均为1.04±0.09,且增益值在各个年龄组之间变化不大。Yang等报道了50例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水平半规管的平均增益为1.02±0.07,不同年龄组之间增益值无明显区别;Seo等人对20例健康受试者以头前倾30°的姿势进行测试所得到右侧水平半规管平均增益1.05±0.12,左侧水平半规管为0.98±0.16,本研究所得结果均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似。然而,Mati.o-Soler等对例健康人群水平半规管vHIT研究得出90岁以下增益值保持稳定,大于90岁年龄组增益值明显下降。本研究入组最大年龄为83岁,与Mati?o-Soler等报道90岁以下年龄组增益值不受年龄影响结果相一致,但由于样本量限制,未能明确90岁以上年龄组是否增益值明显下降,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完善。本研究中水平半规管的平均增益值略大于1,推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操作过程中头部转动导致头带极轻微松弛,或者受试者鼻梁较低,与眼镜贴合稍欠佳,导致操作过程中眼镜存在不易察觉的滑动;2.受试者长时间紧盯靶点自感疲倦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3.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始终保持头前倾30°的姿势进行测试。
既往的vHIT正常值的文献报道中水平半规管的研究居多,对垂直半规管的vHIT正常值研究较少,从本研究结果发现垂直半规管的平均增益值为0.89±0.13、0.88±0.12,均小于1且与年龄因素无关,这与McGarvie等人对91例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vHIT的研究所得结果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的VOR增益值小于1相一致。其增益值小于1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受试者转头45°紧盯靶点进行前下、后上的甩头操作时部分瞳孔被眼睑遮盖,导致所记录的眼动速度低于头动速度,增益值降低;2.受试者测试过程中颈部绷直等生理性问题,导致转头角度达不到所要求的测试平面,眼动速度曲线延迟于头动速度曲线,导致计算所得增益值下降;3.操作过程中头部偏移测试角度导致增益值降低。在vHIT参考指标中除对增益值进行评估外,不对称性也是一项临床参考指标,是双侧VOR增益值对称性的体现,由于一侧半规管功能病变引起增益值下降时,vHIT不对称性将增大,且病变侧增益值下降越大,vHIT不对称性增大越明显。而以往缺少不对称性的正常值研究,McGarvie等报道了91例健康人群水平半规管左侧与右侧的增益值存在不对称性,但是并没有明确不对称性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因此需要建立不对称比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免遗漏两侧共轭半规管不对称的异常结果。本研究结果得出,同一个体健康人,水平半规管平均不对称比为6.83±4.01%,左前右后半规管的共轭不对称比平均为6.03±5.31%,右前左后半规管的共轭不对称比平均为7.36±5.03%。Mati?o-Soler等报道的水平半规管不对称比约为9.1%,Yang等报道了水平半规管的不对称比大于8%为异常,均与本研究结果类似。而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垂直半规管不对称比的相关研究报道。此外,本研究得出年龄因素对不对称比的影响不大,与Yang等报道的各年龄组之间不对称比无明显区别相一致。vHIT是客观有效的前庭功能测试,能够直观的反映水平半规管以及垂直半规管VOR通路的高频功能状况,以往研究报道vHIT的特异性可达到90%以上,尤其是结合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检查结果,能对不同前庭通路损伤进行定位。本研究结果所建立的健康人群vHIT常值标准,为vHI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且应用vHIT时,不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