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的基本构成,有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起自外耳门,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四部分。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由复杂的管道组成,还有听觉与位置觉重要感受装置。内耳分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
是什么伤害了我们的耳朵01噪音伤害部位:中耳、内耳
声音传导的通路是这样的:声音信号经过外耳道-鼓膜震动-听骨(锤骨、镫骨、砧骨)-内耳的液体震动-耳蜗毛细胞发生电冲动-听神经-大脑中枢声音感受器,于是我们听到了声音。这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我们都可能听不到声音。-影响听力的因素中中耳和内耳的问题更多见。
以往影响听力的主要是工业噪音,而目前由于电子产品和娱乐生活的迅猛发展,耳机的广泛使用等,长时间、大音量的娱乐生活声音通过损害内耳的毛细胞、听神经纤维、听神经元以及内耳的微血管痉挛,损害我们的听力。
声音对听觉的伤害主要分两类:一是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如燃放爆竹;另一种是慢性噪音,长时间在高噪音下工作,听觉不知不觉受到伤害。
处于高噪音的环境中,听觉细胞便会劳损,如果只是短时间,劳损细胞可以复原,以85分贝计算,每天上限是8小时,超过限制,听觉细胞没有足够时间恢复,日积月累就会受损。
如果你听85分贝的声音,最多听8小时,声音每上升3分贝,时间限制以倍数递减,即88分贝的时限是4小时,91分贝为2小时,以此类推。
如果你在地铁车厢听音乐,背景噪音高达85至分贝,要盖过背景声,随身听的音量往往高于分贝。建议使用随身听的安全守则为:60%60分钟,也就是把音量设定在最高音量的60%,每天不超过60分钟。
02
压力
损伤部位:内耳
压力很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是神经性耳聋的一种,多为突然一侧耳朵听不到了,可能同时伴有耳鸣、耳朵闷胀的感觉等。
发病机制:压力、疲劳、情绪激动、病*感染等因素导致肌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内耳微循环的小动脉痉挛、收缩,导致内耳缺血、缺氧,造成内耳病变,导致内耳感音部分的损害,引起听力下降。
防治重点:一发现耳朵听不见,要抓紧治疗,一般发病当天治疗效果最好,一周以内开始治疗,约80%的病人可痊愈或部分恢复,发病后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
03
药物
损害部位:内耳,药物损害了内耳的精细结构
有耳*性的药物临床大约90余种,尽管这些年医生和家长都注意了这个问题,但药物性耳聋依旧是后天性耳聋常见原因的第一位,每年大约有3万人左右因药物使用不当发生听力下降,小儿多见,大人也有发生。最常见的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其他有抗肿瘤药物、利尿剂、抗炎止痛药等。
04
年龄
损害部位:中耳、内耳,主要是内耳病变
人到老年,肌体各器官功能都会衰退,听觉器官也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趋老化。人到60岁左右,大约有30%会对高频的尖细声产生听力困难,到了80岁左右,50~70%的老人存在高频听力损失。再加上老人容易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间接导致内耳、耳神经的病变。我们可以通过治疗这些疾病推迟听力下降的时间,减少可能加速听力减退的因素如噪音等。
05疾病
损害部位:中耳、内耳
中耳炎、听神经瘤、耳硬化症等都是可能直接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通过早期治疗,多数人可以避免耳聋。
06外伤
损害部位:中耳
我们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事,某人一耳光下去把孩子打聋了。这是为什么呢?耳道很细,打耳光这个动作带动的高气压直接拍在鼓膜上,震动鼓膜,可能会伤害鼓膜以及听骨链,造成耳聋。
1、与人说话时经常“打岔”,答非所问;
2、经常侧着脸与人说话;
3、说话时非常注意对方口型;
4、看电视时声音开得非常大,你已经觉得很吵了,他才觉得刚好;
5、说话声音很大;
6、经常要求别人重复所说的话;
7、要求别人站在他的一侧说话。出现上述情况时您的听力可能已经下降了,
10~20分贝几乎感觉不到。
20~40分贝相当于轻声说话。
40~60分贝相当于室内谈话。
60~70分贝有损神经。
70~90分贝很吵。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会使人的神经细胞逐渐受到破坏。
90~分贝会使听力受损。
~分贝使人难以忍受,几分钟就可暂时致聋。
一般声音在30分贝左右时,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休息。而达到50分贝以上时,人们有较大的感觉,很难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