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图文详解迷路的解剖分区
TUhjnbcbe - 2021/5/23 19:42:00

内耳(InnerEar),属于人耳最靠内侧的部分,管腔迂曲,结构复杂,形同迷宫,故取名为迷路(Labyrinth)。其次,迷路位于颅骨的深处,藏而不露,肉眼不能清窥,难得感性的认识,学习起来颇感不易。即使读书破万卷,认识依旧零碎而抽象。因此,耳科医生对于内耳的学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贯穿职业的生涯。即使如此,到头来还是云里雾里,模模糊糊,犹如行走在路上,时常会迷失方向。对于我们的认识,人类的内耳犹如一个没有路标的迷*阵,常常迷雾重重不能自拔,因而将这条学习的过程也称为迷人之路,简称迷路(DifficultyofLeaningTrack)。

图2.2.1.内耳

一.结构:

人类的内耳如同一个保温壶的结构,内外两部分结构。其中,外侧是坚硬的骨壳,叫做骨迷路(BonyLabyrinth),起着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骨迷路内包含着膜性结构,听觉与平衡感受器位于其中,是名副其实的功能迷路(FunctionalLabyrinth);由于这部分均由膜性组织所构成,也因而称为膜迷路(MembranousLabyrinth)。由此可见,人类的迷路由两部分组成,即骨迷路与膜迷路,构成了内耳的双层结构,两者之间充满着外淋巴液(Perilymph),成分雷同组织液;而膜迷路内也含有液体,成分与细胞內液相同,称为内淋巴液(Endolymph)。两者均位于迷路内,统称为迷路液(LabyrihineFluids)或者内耳液(InnerEarFluids)。

图2.2.2.骨迷路与膜迷路

骨迷路

位于头颅的颞骨内,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毗邻关系。如今,耳外科已经不再是仅仅限于迷路,甚或涉及到颞骨的解剖范围,因此,广义的耳解剖就与颞骨联系起来,取名为颞骨解剖学(AnatomyoftheTemporalBone),以至于将耳解剖训练也叫做颞骨解剖训练(TemporalBoneDissectionCourse)。解剖学上,虽然迷路位于颅内,与颞骨的结合几近一体,但是,两者却源自不同的胚胎组织,换句话说,迷路是神经外胚层,而颞骨则属于中胚层的骨结构。

图2.2.3.迷路在颞骨的位置

图2.2.4.颞骨与迷路

图2.2.5.头颅与颞骨

德国胚胎学家威茨曼教授曾经指出,生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或多或少地重复了种系发育的一些阶段与特征。依据这一观点看待前庭迷路的种系和胚胎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即无论进化还是发育,球囊与椭圆囊都首先发生,而后,才有半规管与耳蜗。因此,先天性前庭囊的发育障碍可以伴有半规管或耳蜗的结构异常或缺如,因为后者的发育来源于椭圆囊或球囊。

图2.2.6.头颅(正面观)

图2.2.7.头颅(侧面观)

图2.2.8.颞骨(后面观)

图2.2.9.颞骨(干标本)

图.2.2.10.颞骨(外侧面)

图2.2.11.颞骨(内侧面)

图2.2.12.颞骨内的迷路

图2.2.13.骨迷路

图2.2.14.颞骨与迷路

图2.2.16.颞骨解剖训练

解剖学上,颞骨的结构比较疏松;而迷路则十分坚硬,两者之间存在着骨质疏密的交界,这也为乳突轮廓化暴露迷路提供了组织学基础。因此,人类的迷路是一个中胚内的外胚层器官,并不是颞骨的组成部分。结构上,骨迷路属于硬质骨,与牙齿的釉质相同,均属于身体最坚硬的骨质,缺乏修复与再生能力。一旦骨折,终生不能愈合。因此,当迷路发生骨折后,不像其它部位的骨骼一样形成骨痂发生愈合。影像学上,骨迷路的骨折都是“新鲜”骨折,因为缺少陈旧性骨折的新骨形成,骨折线始终是低密度阴影,没有高密度的骨痂形成。有鉴于此,法医学方面对这类骨折的时间很难予以认定。

图2.2.17.颞骨的乳突气房

图2.2.18.去除乳突气房,暴露骨迷路

图2.2.19.开放迷路的半规管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图文详解迷路的解剖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