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PTPRQ基因的内耳功能及突变致聋机制
TUhjnbcbe - 2021/8/14 17:07:00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19卷2期

PTPRQ基因的内耳功能及突变致聋机制的研究进展

周雅琪梅雪霜杨炜强邹松峰胡洪义

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Q(Receptortype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Q,PTPRQ)是III型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细胞内的分化和迁移等功能,而其功能的缺失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的研究发现PTPRQ基因的突变与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耳聋DFNB84A型和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性耳聋DFNA73型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导致不同耳聋表型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希望通过综述近年来PTPRQ基因导致内耳的疾病和功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来深入探讨作为一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PTPRQ在耳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该基因的研究,使人们更进一步的理解内耳发育和功能缺失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1PTPRQ基因及其蛋白产物

1.1PTPRQ基因的定位及表达情况

PTPRQ基因最初是研究者在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中发现的,其编码的产物为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1,2]。人类的PTPRQ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12q21.2,通过可变剪切,PTPRQ能产生多个不同的转录本。最主要的转录本(PTPRQ-)能表达完整的PTPRQ蛋白,它包含有45个外显子,能编码由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kD的跨膜蛋白(图1),主要位于人肾脏的足突细胞、肺以及内耳中。其次PTPRQ能产生一个较短的转录本,编码只含有酶结构域的胞内蛋白,主要存在于大鼠的肾小球细胞和人类的睾丸组织中[3]。

PTPRQ的mRNA在胎儿的肾脏,耳蜗,成人的心脏,胎儿和成人的肺部高表达[4]。在小鼠的内耳中,PTPRQ蛋白以完整的形式表达于前庭和耳蜗毛细胞纤毛束的膜上,参与毛细胞的信号转导等功能[5,6]。早在年Goodyear等人的研究就揭示了PTPRQ蛋白在小鼠毛细胞纤毛中的表达情况。在胚胎13.5(E13.5)天的时候,PTPRQ开始在前庭毛细胞中表达,与毛细胞出现分化的时间相一致。在耳蜗中,PTPRQ最早于E17.5天时开始出现于耳蜗最底圈的内毛细胞中,其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毛细胞开始分化(E15.5)的时间。1天以后(E18.5)蜗底的外毛细胞开始表达微弱的PTPRQ。小鼠出生后2天(P2)耳蜗顶圈的内外毛细胞亦能检测到PTPRQ的表达。PTPRQ在耳蜗底圈外毛细胞中表现出一过性的表达特性。在小鼠出生后15天(P15)时,耳蜗底圈外毛细胞中的PTPRQ表达量开始减弱,P21时完全消失,而顶圈的外毛细胞,所有的内毛细胞及前庭毛细胞,在小鼠出生后6个月内都能持续性检测到PTPRQ的表达[5]。PTPRQ在小鼠耳蜗底圈和顶圈毛细胞的差异性表达是否与部分人类突变病例的高频渐进性耳聋相关是个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PTPRQ基因的内耳功能及突变致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