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可见,能听和愿意听方可走进他人内心。
听,是人的本能,听觉使人保持觉醒,是我们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一种跟听有关的疾病——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在我院并不少见,在眩晕平衡中心就更为集中了。大多数人会认为听神经瘤就是侵犯听神经的疾病,症状也只是听力的损伤,看似有理,其实不然。据以往观察,来眩晕平衡室的听神经瘤患者除了常见的耳鸣、听力下降,最主要会表现出面瘫、头晕、行走不稳的症状。在问诊当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早期耳鸣听力下降并未引起重视或未查出,长期拖延,导致肿瘤增大压迫局部脑神经,出现了上述较为严重的症状。
在此,呼吁大家一定要警惕单侧持续耳鸣或听力下降,必要时行影像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最大程度地保留听力功能且减少并发症。
为了让大家对听神经瘤及其治疗有更直观的认识,下面分享一个听神经瘤术后的前庭康复案例。
患者杨某,男,48岁,头晕伴左耳听力下降一年余,我院MR显示左侧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鞘瘤,初步诊断为听神经瘤,入院3天后在全麻下行左侧听神经鞘瘤切除术+硬脑膜修补术+颅骨成形术,手术顺利。图1术前,图2术后:
患者术后15天来眩晕平衡室进行评估和治疗,初评印象:患者由家属搀扶进入治疗室,左侧面瘫,左眼闭合不全,主诉头晕不敢睁眼,独立步行困难。
首次评估:
美国NeuroComBalanceManager的测试结果如下:
1.感觉统合测试(SOT)2.运动控制测试3.适应性测试4.稳定极限测试5.动态视敏度测试(DVA)首次测试结果说明:
患者在维持平衡过程中对视觉、前庭觉的输入利用不足,重心偏后,SOT得分38分<正常值70分,反映存在明显跌倒风险;运动控制测试显示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患者调整重心的潜伏期过长,易造成跌倒;适应性测试中患者有8次跌倒;稳定极限显示患者的重心可移动范围未达到正常水平;动态视敏度测试中,头转左向时由于视力丢失过大,无法显示数据,头转右向时视力丢失1.03LogMar,远远超过正常值0.3LogMar,提示患者双侧前庭眼动反射功能较差,头动时固视能力较差(尤其是头转左向时),也解释了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出现视物模糊和头晕的现象。
康复治疗:
治疗的逻辑是根据评估结果而来,主要是改善平衡功能和凝视稳定性,两者可以互相结合。治疗方法上大量用了软垫来干扰本体觉,使患者尽可能多的利用视觉和前庭觉维持平衡。
1.软垫上闭眼站2.软垫踏步睁眼→闭眼3.软垫上抛接球4.原地旋转抛接球5.软垫上摇头固视6.VOR结合VSR患者共进行7次训练,每次训练30分钟,每天1次,两次评估的间隔时间为10天。
二次评估:
为了突出差异,我们将两次评估结果放在一起比较:
1.感觉统合测试(SOT)2.运动控制测试3.适应性测试4.稳定极限测试
5.动态视敏度测试(DVA)二次评估结果说明:
患者在第二次测试中对视觉的利用已达正常,对前庭觉的输入利用仍然不足,重心位置明显改善,SOT得分51分,较治疗前提高13分,仍有跌倒风险;运动控制测试显示潜伏期正常;适应性测试中患者无跌倒;稳定极限显示患者的重心可移动范围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动态视敏度测试中,头转左向时视力丢失0.53LogMar,头转右向时视力丢失0.2LogMar,右向已达正常水平,提示患者左侧前庭眼动反射功能较差,头转左向时固视能力较差,但较治疗前已有明显改善,患者主诉头晕减轻,行走稳定性明显提高。
由于患者住院周期有限,治疗便告一段落,尽管患者的头晕、平衡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仍有较大恢复空间,因此在出院前给患者拍了家庭训练方案的视频,主要是延续住院时的训练方法,叮嘱患者每天进行两次训练,每次半小时,至少坚持一个月,并让患者定期回院复查。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