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从来源、成分、药证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了藿香正气丸的功效,今天我们来继续从经方方义来进一步解析这一流传千年的古方。
经方方义解析对治里有虚寒水饮,外有表证。
方剂里面有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流水汤、二陈汤、半夏厚朴汤方义。
分别看下其中所含的方义所能对治的病机
1、流水汤:主虚烦不得眠方。(小品)
半夏(二两,洗十遍)粳米(一升)茯苓(四两)
这个虚烦不眠,没有热,只是单纯的因为不能入睡而翻来覆去的心焦。属于太阴上焦水饮,水饮凌心引起的失眠。
半夏,去上焦中焦的水饮;茯苓,治水安神;粳米,养胃气。
2、小半夏汤方“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这条是讲呕,呕吐后要渴。一是丢失了水液要渴,一是由于呕吐,水饮也同时排出了。如果呕吐后不渴,说明还有水饮不化阻滞,只是口干不想喝水而已。这个水饮是饮为主,所以用半夏和生姜和胃化饮,降逆止呕去水饮。此方也常用于妊娠恶阻的顽固性呕吐。
3、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口渴猛喝,水停留到胃里不化,也是水饮,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加了个茯苓,化水利尿、解渴化津;心下痞闷,胸膈间有水饮,心悸,眩晕,属于水饮上攻,用小半夏加茯苓可以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降逆、化水、生津、止渴。此方可以用于治疗颈椎病、内耳迷路水肿导致的眩晕,呕吐,效果好,属太阴。
4、二陈汤半夏(汤洗七次)橘红白茯苓甘草(炙)
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5、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从方剂的配伍上我们看得出,属于太阴病。有水饮、气滞。水饮上逆咽喉,气滞不通导致的梅核气,即神经症状,西医又称“癔症球”。患者总是感觉嗓子难受,有东西堵着,咳不出来,咽不下去,十分难受,心胸憋闷,去做检查一切正常。西医病名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咽喉部位的一些息肉等,均有此症状。
6、肾着汤(甘姜苓术汤)“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针对中下焦的寒饮也有治疗作用。只要是上热下寒,口渴饮水,尿多,或者尿不利,腰重痛,心烦燥不安,气短微喘,或者有心下痞满,均可用此方。
通过分析藿香正气散中所含方子,主治功能便一目了然,可以对治:
太阴水饮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水饮上逆引起头晕、呕吐心悸、失眠;
水饮射肺引起痰饮、咳嗽、胸闷、咽痒、咽炎等;
水饮停滞中焦引起饮食不振、呕吐;
水饮在下焦引起泄泻、腰酸腰凉、腰痛、腰重、出冷汗;
水湿在肌表引起皮肤病,四肢百骸皆为表,比如普通的皮肤病,湿疹之类。
少阴表证头痛发热,或者太阳表证的发热等。
总结藿香正气丸适用于:
上吐下泻引起的霍乱、恶寒发热、头痛、呕吐、头晕、心悸、失眠;咳嗽痰多、胸闷、咽痒咽炎、饮食入口即吐、消化不良;腰凉腰沉、腹痛、腹泻、出凉汗、皮肤轻微湿疹。
结合西医所说的病名,可治疗坐车引起的头晕,美尼尔氏综合证;旅途中的水土不服;饮食不洁引起的上吐下泻,妊娠呕吐等。
不适用于:
虚劳津液亏损,舌面有裂纹,以及容易口腔溃疡的病人;熬夜多虚火上炎的病人;以及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大便硬难解或者三阳合病的发热。
因此藿香正气不是治疗夏季感冒的“万能药”!要辨证清楚病机才能使用,辨证对了对症服用效果好,如辨证不清吃再多也是无效的。
自然经方您的赞赏我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