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例眩晕患者自诉起床坐立出现位置性眩晕,右后半规管诱发出现逆时针扭转性眼震,但是没有潜伏期,持续不缓解。于是完善头颅磁共振提示桥脑明显异常信号,水肿明显。
原来是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在这里提醒大家:耳石症诊断一定不能泛化,诊断要完全符合耳石症的眼震特点:典型眼震持续时间短、潜伏期短、衰减快。所有病例复位治疗无效。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相类似的也极易与之混淆的是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PPV)。CPPV常由于小脑、脑干、第四脑室的疾病等引起。与BPPV比较,CPPV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与BPPV的眼震不同的是,CPPV的眼震不具有潜伏期。眼震也不仅在某个特定的位置出现,而是在多个位置都能出现,眼震方向不变。患者在向患侧卧倒时,到达诱发位置后马上就出现眼震(而不像BPPV那样有10s左右的潜伏期后才开始出现眼震)。眼震强度没有明显的增强或减弱变化。眼震持续时间远大于1min。当患者由卧位回归坐位后,眼震方向不会出现反向变化,没有所谓的“上跳型”和“下跳型”、“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变化。经多次试验后,眼震不具有疲劳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