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泪目好军医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故事给你答 [复制链接]

1#

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他们以高尚的医德

救人于危难

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他们用精湛的医术

抚平患者的苦痛

医院的院史馆

你总会被这样一群

大师的故事触动

他们学贯中西

为医学进步奉献毕生精力

他们救死扶伤

挽救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6月26日下午

一场“强*故事会”

医院举行

11位名医大家的感人事迹

通过生动的表演

动情的讲述呈现在了

官兵们的面前

姓*为兵,服务人民

他们的故事令人泪目

……

举贤:他将科主任的位置主动让给年轻人

画面中的这位*人就是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姜泗长院士。

从医半个多世纪,他为中国耳鼻咽喉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让更多聋人听见伟大时代的声音”,被誉为“打开内耳禁区的人”。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却主动将自己的位置让了出来,为年轻人提供发展锻炼,“挑大梁”的机会。

年,姜泗长推荐年仅48岁的杨伟炎接替他担任科主任。消息一出,大家议论纷纷,就连杨伟炎自己也有些不自信了……

在姜老的鼓励下,短短几年时间,医院当时最年轻的科主任就把科室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医院首个国家重点学科。

让贤仅仅5年后,医院梁国章*委和院长廖文海,提出了“设擂求贤”的想法:“要年轻化,进行公开选拔……让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挑大梁。”

在公开应聘的“战前动员会”上,姜老说:“老主任们一定要开明,我们不能当人才成长的障碍。考学生也是在考我们,考我们有没有让学生超过自己的勇气。学生超过老师,说明老师有本事。”

在这次公开应聘中,一批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破格晋升,担任了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与此相伴而来的,是一系列科研成果竞相问世,一大批学科蓬勃发展。

年,杨伟炎传承姜老的做法主动举贤,推举45岁的韩东一接替他成为第三任科主任。

让贤、托举,扶上马再送一程,姜老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来人。

担当:危急时刻,他敢于拍板

他是我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内科学专家、老年医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曾担任许多开国元勋的医疗保健组组长。在危急时刻,他像“定海神针”一样,总能力挽狂澜。

他就是牟善初。

在保健任务中,每一个小小的决定,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每一次拍板,都是把患者的生命摆在了个人得失前面。牟善初就是这样一个顶住压力,敢于拍板的名医。

有一次,一位开国元勋因患急性肺炎,大剂量使用抗菌素后,出现严重腹泻,病情危重,多位专家进行集中会诊。

大家各执一词,有的认为应继续使用抗生素,有的认为治疗腹泻才是重点。牟善初想到,会不会是多种抗菌素联合使用引起的腹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他决定停用抗菌素,先治腹泻。

这太冒险了,停用抗菌素若加重肺炎引起呼吸衰竭,这个责任谁来担?牟善初说:“救命要紧,这个险必须得冒!有什么责任我来承担!就这么定了!”

后续治疗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牟老下定决心,使患者一次次转危为安。

有人问他,您总是在危难时刻拍板,万一出现差错,一世的英名不就毁了吗?牟老却说:“相比病人的生命,我个人的名利、荣辱根本算不了什么。”

牟老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与风范。

胆识:他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在他之前,肝内胆管结石病,是我国良性胆道疾病中的“不治之症”,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开辟了以肝脏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新途径。

他就是*志强,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医院涌现的“时代楷模”,79岁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位一生与胆道打交道的院士,拥有过人的胆识。

年,*志强随 手术队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了整整10个月。那时他就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医,要想方设法解除伤者的痛苦,向生命禁区发起挑战。

年12月,怀孕38周的史思敏被诊断为坏死性胰腺炎,医院重症监护室时已陷入昏迷。患上这种病,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医院,万念俱灰的患者家属找到了*志强。

一连3天,*志强守在病房,对病人进行详细检查,反复研究病例。手术风险太大,但不手术病人只有死路一条。

当时已经83岁的*老带领治疗组连续奋战7天,做了3次手术,史思敏终于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

几天后,*老查房时,走到史思敏病床前对她说:“孩子,我在病历上看到今天是你生日,给你准备了张贺卡,祝你早日康复!”

*老一直记不清自己的生日,每次写履历就索性填个1月1日,但说起几十年前看过的病例,他却能记得一清二楚。这座失衡的记忆天平,展现着病人在他心中的分量。

“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这是*老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老非凡胆识的写照。

口碑:为了给患者省钱,他在手术台上站了8个小时

年过七旬,他还坚持每年做多例手术,直到被查出晚期胃癌住进病房的前一天,依然战斗在手术台上。他是华益慰,医院外科主任。

从医56年,他救治过的患者数以万计,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收过患者的红包。

年,一位叫做侯怀树的病人身体不适找到了华益慰大夫,仔细检查,华益慰发现他得的是直肠癌。侯怀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好,打算和家人“商量商量再说”,转身准备离开。

华大夫看出了他的顾虑,这病不能拖,他有信心治好。侯怀树攒了元钱,华益慰为他开了刀。手术后,华大夫每天亲自为他换药,还教他如何清理粪袋子。

侯怀树最担心的就是钱的问题,谁知出院一结账,这块钱还没有花完。一打听侯怀树才知道,为了给他省钱,当时已经72岁的华大夫硬是一针针地为他缝合,在手术台上站了8个小时。

据华老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回忆,在他病重时,每天都有很多从各地赶来看望他的患者。有一次在病房里,华老拿着一个存折,一定要还给一名叫张秋海的患者家属。

那年,张秋海送给华老一个领带盒,里面放了0元钱,当华老发现时,已经联系不上她。华老就将钱存在了银行。

这次,他总算是把这笔年就存进银行的0元钱还给了人家。握着这张存折,张秋海泣不成声。

金杯银杯都不如患者的口碑,一声声感谢,一面面锦旗,都承载着患者对华老高尚医德的肯定与褒奖……

执着:她为负伤战士持续治疗42年

一名医生为患者诊治一般需要多长时间?也许是几分钟、几小时、几个月,但这位医生却为一名负伤战士持续治疗了42年。

她就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口腔颌面医院口腔科创始人周继林。

年6月,周继林被派到距朝鲜边境不远的解放*医院,负责抗美援朝战争中口腔颌面伤伤员的治疗。

一位叫刘恩林的负伤战士伤情最为严重,脸被炸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头被纱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仅存的眼睛里都是绝望。周继林几次查房和他交流,他从不搭理。

面对这样的病人,即使医术再高超,治疗风险和难度系数都太大,治好了也可能导致残废,周继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他恢复面容。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探索研究,周继林克服了重重困难,利用颧颊沟成形术,成功地为刘恩林完成了精细化修复,这是我国第一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

当刘恩林解开头上的绷带,看见自己的面容时无比惊喜:赝复耳、赝复眼球都像真的一样,外翻的眼眶也基本恢复了原状!这位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士重获“新生”。

从医院返回后,周继林的治疗一直没有停止,先后为刘恩林进行修补手术50多次,大多数费用都是周继林垫付的。长达42年的随诊,周继林兑现了对伤病战友的承诺。

退休后,医院提出申请,将她的专家号改为普通号,她说:“我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方便患者,为他们省点钱。”

她也被患者们传颂为:“不挂专家号的名专家”。

较量:她提出的模式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了47个百分点

这位女性叫陈菊梅,她是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是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传染病博士。一毕业,她就来到了刚刚成立的解放*第医院。

医院,很多人都绕着走。陈菊梅却将自己融入到了这个充满“病*”和“细菌”的战场,开始了一辈子的较量。

有一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农村巡诊。当时条件简陋、而且还没有麻醉医生,为减轻病人手术时的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

初次试验,由于操作者紧张失误,穿透了“硬膜”,陈菊梅晕了两天。凭着这种精神,陈菊梅带领同志们总结经验,很快掌握了这种麻醉方法。

返回后,陈菊梅很快投入到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关中,她每天争分夺秒,但自己的身体却出现了状况。

经初步诊断,她患的是肾小球肾炎。为了一劳永逸,她竟然想到了把有可能引发肾炎的器官摘除。摘掉了容易发炎的扁桃体和阑尾,她还分3次拔光了牙齿。

凭着这股狠劲,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陈菊梅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挽救了无数肝病患者。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把降低该病死率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交给了医院。她提出要力争把病死率降低20%到30%,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

但仅仅几年后,陈菊梅率先提出并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了47个百分点,成为我国肝病治疗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次次无声的生死较量,她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义无反顾的勇气展现着医者的决心与力量。

重生:他为全身95%烧伤的患者进行了38次手术

作为白衣战士,手术台就是冲锋的阵地,手术刀就是与死神作战的武器。

他不惧生死走向战场,迎着炮火硝烟救治受伤战士;他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让许多烧伤患者重获新生。

他就是我国烧伤医学专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全*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盛志勇院士。

年冬,盛志勇自告奋勇参加赴朝 医疗队,来到最前线抢救重伤员。由于后勤补给被切断,没有止血海绵,大量伤员因为出血过多而牺牲。

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去,他心如刀绞。天寒地冻,盛志勇和战友们夜以继日的进行实验,最终从我们平常吃的冻豆腐中获得启示,研制出淀粉止血海绵,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战友的生命。

赴朝参战使他真实地认识了战争,回国后,盛志勇就把人生志向定格在*事医学上。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拯救%烧伤患者的生命一直被烧伤界视为难题。年,因机房起火,一位女患者全身95%烧伤,其中三度烧伤达90%,盛志勇先后为她进行了38次植皮和整容手术,治疗效果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上世纪80年代初,盛志勇和他的同事在烧伤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国内最早研制出适用于烧伤患者涂用的化妆油彩,解决了烧伤愈合后的皮肤与正常皮肤的色差问题。

他们还总结出一系列功能康复疗法,让一个个四肢疤痕挛缩畸形、长年卧床的患者重新站起来,有的重返工作岗位。

在7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先后2次参战,3次赴震区救灾,到过16个国家执行医疗救治任务。

从我国第一个创伤外科实验室诞生,到世医院创立;从建立新中国第一个中心血库,到创建全*首个创伤外科中心,他凭着一颗服务战救的初心,一步步把我国烧伤医学推向新的高度。

战士:带着患癌的身体,78岁的他奔赴抗震救灾前线

这位身着白衣的*人就是卢世璧院士。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将无数鲜活的生命推向生死边缘。

当时已经78岁的卢世璧带着患癌的身体,主动请缨踏上了震颤的大地。医院专家划分为9个手术小组,确保17个手术台24小时连续运转,平均每天完成近70台手术,为多名重伤员保全了性命,检查、救治了近千名伤员。

在临时搭建的救治点中,他曾为一位名叫唐钰岚的26岁姑娘进行了手术。被发现时,唐钰岚已经在废墟中被压了14个小时。骨盆被砸烂,肌肉严重坏死,呼吸、循环、血液系统全部衰竭。医生们都认为,只有截肢,她才能保住生命。

卢院士却说:“孩子还年轻,一定要保住她的腿!我来想想办法。”他亲自制定手术方案并主刀,应用“减压式”手术方式,最终奇迹出现了。3个月后,唐钰岚在大家的注视下站了起来!

从北川到青川再到汶川多公里的战线上,这位拄拐院士沿途奔波,留下了他救死扶伤的身影。

一天夜里,一次强烈的余震来袭,正在研究病历的卢世璧被同事架出房间,怀里还紧紧地抱着一摞伤员的病历。

卢老说:“以前我参加地震伤员救治,每当余震来袭,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背起伤员往外跑。现在年龄大了,背不动了,但我得把救治资料给大家留下。我是一名战士,倒也要倒在战场上!”

年邢台大地震,卢世璧作为队长,带领医疗队开赴救灾最前线,一去就是半年;

年营口大地震,他又一次冲在最前面,冒着大雪在震区奋战2个多月。

年唐山大地震,他在大半医院。

……

在抗震救灾现场,卢世璧始终冲锋在前。他就像一面旗帜,给医疗队员信心,给灾区伤员希望。

追随:她是*的女儿,写下35份入*申请书、百万字笔记

她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和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是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之一;

她是国内外著名免疫学专家,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研究室和我*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

她是杰出的白衣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的榜样、科教文卫战线共产*员的楷模。她就是*的好女儿、医院副院长冯理达。

跟随父母回到新中国后,冯理达成为首批被派往苏联攻读免疫学的留学生。留学10年,她的入*申请从未间断过,但由于当时留学生*支部没有发展*员的任务,她的愿望未能实现。

年12月23日,年满50岁的她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实现了自己26年的愿望。

在冯理达的遗物中,有4个精致木箱,里面珍藏的是冯理达用毛笔正楷抄写的*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章全文,一幅幅长卷展开,足有百米,六万余字。

年1月20日下午,冯理达病情恶化,她嘱咐儿子:“你要永远记住,妈妈是*的女儿。我死之后,帮我交最后一次*费……”缴纳完*费后,她的全部积蓄仅剩85.46元。

35份入*申请,是她一心追随*的真实见证;多万字的笔记,是她一贯忠于*的心路历程。

年8月5日,时年80岁的冯理达在日记中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理达每日都在想念你们。你们对祖国、对*的感情鼓舞着我,支撑着我;我会跟随你们,走一条你们希望我走的路。那就是:为了*、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

奉献:弥留之际,她不吃不喝留下纯洁躯体

画面中的老人就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叶惠方。

她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也是妇产先驱林巧稚的得意弟子。她在国内首次推行“无痛分娩法”,创下了当时北京市妇产科剖宫产率最低的纪录。

在44岁正当盛年的时候,作为公认的“一把刀”,她却将手术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年轻人。90年代,妇产科缺少经费,叶老就把亲人汇给她的美元提供给年轻医生出国深造。

如今,叶老桃李满天下,无数学生成为医界翘楚、顶级专家。

叶老生活极其简朴,她睡的床,是多年医院时淘汰的病床,吃饭的碗带着几个豁口也舍不得扔,茶叶包装盒里有一种金*色的内衬,她把它捡回来补床单,这床单一用就是几十年。

就是这样一位简朴得近乎有些苛刻的老人,把时值百万的祖宅捐给了家乡的学校。

年,叶老留下了一封遗嘱:

我老了,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万一发生不幸,没有生命价值时,请组织不要进行无谓的抢救。但请先看一下还有没有可用的器官,如果都没有用了,医院,作医学研究。

这封遗嘱在科室保存了整整17年,叶老病重时,医院,拒绝接受任何治疗。而到了弥留之际,她不吃不喝,排尽大小便,就是为了给医疗事业留下一具纯洁的躯体。

《雪绒花》是叶惠方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她奉献的人生也如雪绒花一般洁白闪耀。

誓言:辗转6个国家,行程近10万里,他带着人工心肺机回到祖国

他叫苏鸿熙,是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胸心外科专家。

年12月,日*攻陷南京。当时,苏鸿熙正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读书,亲眼目睹了大屠杀。他下定决心,不为良将,便为良医,以医报国。

年8月,苏鸿熙先前提出赴美留学的申请获得了美方的批准。留学期间,苏鸿熙刻苦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逐渐成长为一名崭露头角的医学新秀。

可当他留学7年准备返回祖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当局列入限制返回中国的50位科学家名单。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劝他留在美国,但苏鸿熙拒绝了。

年,美国开展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苏鸿熙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他与美国妻子杰妮还设法购买了两台人工心肺机和大量医学书籍,苏鸿熙迫切地希望把这些带回中国。

当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公民之间往来,互相不需要签证。他们决定,杰妮先到加拿大去,然后去伦敦。苏鸿熙将心肺机交由货运公司运往伦敦,他自己再坐船过去。在伦敦汇合后,他们又绕道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历时52天,辗转6个国家,行程近10万里,苏鸿熙终于回到了祖国。

2年底,98岁的苏鸿熙再一次向*组织递交了入*申请书。

3年7月1日,组织审议通过苏鸿熙入*。由于患上脑中风,那一天,99岁高龄的苏老,坐在轮椅上,他用左手托起右臂面对*旗庄严宣誓。

不后悔,忠诚于*,初心不改;不后悔,献身使命,一生追随。这是苏老的人生追求,也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老*医的铮铮誓言。

不畏艰险,救死扶伤

他们把无数患者

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开拓进取,矢志医学

他们用毕生精力

把新中国的医疗事业

推向新的高度

戎马倥偬,不负韶华

不忘初心,一生向*

今天

让我们把最高敬意

献给这些坚韧不拔的白衣战士

献给这些为医学事业

奉献一生的名医大师

中国*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