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由Abe等于年最先报道。本病是一种突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以低频区听阈值升高为特点。根据其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暴聋”范畴内,其中耳聋程度较轻者,也称之为“重听”。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除低频区听力下降还常伴有耳闷胀感、低音调耳鸣或伴自听增强的症状。
01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大多数患者为单侧耳发病
1、概述
患者发病时不伴随眩晕、无自发性眼震及平衡障碍。绝大多数患者为单侧耳发病。听力学定位诊断提示为耳蜗病变,仅累及低频区。本病特点为听力损失仅表现为低频听阈提高,其纯音听阈测试听力曲线类型整体常呈自低频区到高频区上升型听力曲线,鼓室声导抗鼓室压图为“A”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无异常。
磁共振影像学无桥小脑角病变,无中耳疾病及咽鼓管功能异常。ALHL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诱因以情绪波动、劳累、感冒、异常声刺激等。病因主要以内淋巴积水、免疫反应、自主神经紊乱及内耳血液供应障碍为主流学说。
中医学以虚实为纲进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目前参考突发性聋的诊疗指南进行治疗。本病在临床多见,甚至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青中年女性偏多。本病发病急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低频区听力下降早期难以察觉。
大多数患者经常先感到耳部闷胀不适并且常伴有低音调吹风样耳鸣,部分患者会出现自听增强,本病在症状较轻的病程前期不易被患者重视,且往往在就诊时易被基层医生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对症治疗可能被延误而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
2、病理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主流学说有内淋巴积水、自身免疫反应、血液供应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理主要表现为膜迷路积水。耳蜗顶周区专司低频区域听力,此处对缺血的敏感性高于前庭部位,耳蜗内淋巴顶部基底膜较为薄弱,易受到内淋巴扩张影响而发生水肿。耳蜗循环障碍会出现耳蜗缺血缺氧状态,循环障碍发生后会导致内淋巴水肿、积水。更多的病理机制尚需更进一步研究。
02了解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方法,传统中医论治耳聋主要以虚实为纲
外邪侵袭证主症表现为听力骤然下降,或伴有耳闷胀感及耳鸣。兼次症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发热恶寒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脉浮。治宜疏风散邪,宣肺通窍。处方:银翘散加减。肝火上扰证主症表现为耳聋发作时轻时重,或伴耳鸣,多在情志抑郁或恼怒后加重。
兼次症可伴口苦,咽干,面红或目赤,小便黄,大便秘结,夜寐差,胸胁胀痛,或伴头痛。痰火郁结证主症表现为听力减退,耳中闷胀。兼次症或伴耳鸣,头重昏沉,或见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气滞血瘀证主症表现为听力减退,病程可长可短。全身可无明显其他症状,或有爆震史。听力逐渐下降。兼次症可见头昏眼花,方药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气血亏虚证主症表现为听力减退,每遇疲劳后病情明显加重。
03了解临床相关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患者需要尽早就医,诊断疾病
音叉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耳聋性质,可验证电测听结果的正确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声反射,取决于病变部位。在低频区镫骨肌反射偏高,Metz重振试验阳性率偏高,表明病变在耳蜗。皮质类固醇可以通过增加钠离子的转运来恢复内淋巴液中钠、钾离子的平衡,保持内淋巴离子稳定。
减少膜迷路的水肿从而改善患者听力水平,这为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ALHL提供了理论基础。早期临床治疗ALHL以皮质类固醇全身应用为主,后有学者考虑到全身应用在个别伴有其它基础病患者身上存在潜在风险,口服常规剂量和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难以通过血-迷路屏障,全身静脉给药,可到达局部的药物浓度又相对来说比较有限。
基于此,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可经鼓室或耳后注入药物进行治疗。类固醇联合利尿剂治疗ALHL较单独使用类固醇或利尿剂治疗效果更好。通过观察曲安奈德配合金纳多治疗单侧ALHL临床疗效,总结耳后注射曲安奈德配合金纳多治疗单侧ALHL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听力水平,且对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类固醇联合五苓散是一种新的治疗ALHL的方法。研究发现镁是类固醇治疗的相对安全和方便的辅助剂,可改善突发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患者的听力,尤其是在低频区域。此类治疗方法后续鲜有相关报道,临床应用不多见。新型低压氧舱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对治疗低频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聋效果较好,对改善患者耳闷堵感症状效果显著。
风池首见于《灵枢·热病》,别名热府。归属于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之所会,阳跷脉之所入。阳维脉联络维系全身之阳经,头部为诸阳经之所会,故针刺风池穴可通过调节少阳经脉、阳维脉之经气,疏通头部的气血。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下布枕动、静脉分支与枕小神经分支。
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感冒、热病、颈项强痛等疾病。有学者报道,针刺风池穴可增加脑血管弹性,促进脑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头面五官的局部病症。内耳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内听动脉,内听动脉主要由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供应。
内听动脉行于第Ⅶ、Ⅷ脑神经之间,是供应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耳蜗与前庭器的主要动脉。内耳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及耳蜗区域的血液主要由内听动脉供应。内耳对缺血非常敏感,血压的下降及各种直接或间接原因导致的内听动脉侧支循环减少。
都会引起临床症状,可发生眩晕、呕吐、平衡障碍,以及突发性耳聋、耳鸣等症状,一旦完全闭塞可导致严重眩晕和永久性耳聋。电项针通过刺激感觉纤维使肌肉收缩(气行),挤压了血管内的血液使之加速(血行),此即行气活血作用。
电项针对大脑有兴奋、促醒作用,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对颈椎关节有机械性牵拉、松动作用。颈项部肌肉节律性收缩跳动,可以推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速度加快,进而改变局部经络气血循环,从而改善内耳部位迷路动脉的微循环系统,缓解血液供应障碍及氧缺乏状态,避免氧自由基对耳蜗的损伤,从而改善内耳组织由于免疫或缺血等因素产生的淋巴积水状态。
结语:传统中医论治耳聋一病主要以虚实为纲,认为实者多因外邪、肝火、痰饮、瘀血等实邪蒙蔽清窍;虚者多为脾、肾等脏腑虚损、清窍失于濡养。治宜扶正祛邪、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听力损失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可以有效治疗本病,避免因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而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