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医大师邓铁涛谈眩晕 [复制链接]

1#

眩晕

眩晕是常见症之一,可发生于多种疾病。自古以来有关眩晕的文献比较丰富。历代对病因病机的讨论,带来治疗方法的发展。明清两代有些医家则由博返约,对眩晕的病机概括为三无不作眩说。即:无风不作眩(包括内风、外风),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包括脏腑气血阴阳诸虚)。这一纲领性的概括,的确有用,对辨证论治帮助不少。但仍有未足之处,,如果加上虞搏倡导的血瘀及陈修园所强调的相火,就比较全面了。当然,疾病千变万化,还须灵活变通,例如一海*干部,住院已二月余,经各种检查,查不出原因,用各种方法治疗,依然无效。邀余会诊,初断为痰证之眩晕,用祛痰法治之无效,后细为四诊,见其舌上苔白如霜,脉滑而缓。我的经验中凡舌白如霜多属水湿内困,脉缓亦是湿象,故予五苓散汤剂治之,一旬而愈。痰湿可以说是同源,但治则有别。写到这里,使我想起前些年有人说《内经》的方子,今天还有什么用?意欲以此否定《内经》之作用。《内经》十三方之中有“泽泻饮”可治湿浊中阻之眩晕,方为泽泻、白术、鹿衔草三味组成,不失为一张好方子。《金匮》治心下支饮,其人苦眩冒用“泽泻汤”,即前方减去鹿衔草。与《内经》泽泻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鹿衔草有补虚益肾、祛除风湿、活血调经之作用。我们的老师刘赤选先生喜用鹿衔草以治风湿痹痛。

上海经方家曹颖甫先生,在其所著之《金匮发微·血痹虚劳脉证病治》桂枝龙骨牡蛎汤后记了他自己急剧头眩的治疗:“精神恍惚,开目则诸物旋转,闭目则略定。世传防眩汤间有特效,录之以为急救之助。方用*参、半夏各9g,归、芍、熟地、白术各30g,川芎、山萸各15g,天麻9g,陈皮3g,轻者四五剂,可以永久不发。予早年病此,嘉定秦芍舟令师曾用之,惟多川芎9g耳。至今三十年无此病,皆芍师之赐也。”这是虚证眩晕的好方。广州名老中医吴粤昌先生对此方亦颇欣赏,为作防眩汤歌曰:防眩汤主术参芎,归地山萸白芍同,陈皮天麻成十味,目开旋转此方宗。我于年3月治一空*干部贾主任,于30天内大晕倒20多次,住院经中西医方法治疗,大眩晕次数减少,但仍头晕不止,血压偏高,人较高大,但舌质嫩红、苔白薄,脉弦而尺寸俱弱。西医检查诊断为前庭炎,我则认为属于虚眩兼有相火,乃仿防眩汤意加减:*芪24g,*参18g,云茯苓12g,白术12g,川芎9g,天麻9g,枸杞子9g,钩藤12g,白芍9g,生地12g,甘草3g。此方服二十多剂后,眩晕消失。此病西医诊断为前庭炎,这个诊断是否准确且勿论,我不管那个炎字,因为此等病调整其阴阳虚实,便可消炎,若离开了中医之理论体系,去寻求一般所谓消炎之中药,此病必不愈。最新之药理研究*参就有消炎作用,更不用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以消炎等道理了。何况曾经西医治疗,消炎药肯定已用过了。

天旋地转之眩晕,就西医病名来说其最常见者为内耳眩晕病(梅尼埃病)。本病以发作性眩晕,听力减退及耳鸣为特征。若从中医辨证来看则以痰湿证居多。当其发作时,宜先艾灸百会穴,直接灸最好,壮数多少,可以根据情况而定。用悬灸法亦可,但每次艾灸时间要一二十分钟。我常用之方剂为二陈汤加味,或温胆汤加减。若舌苔白厚腻而呕者,必加生姜汁或于药方中加生姜二三十克。我院一干部患此病反复发作已数年,用上法治之而愈。追踪十年未见发作。曾治一妇女,患此病每月发作,医院急诊,后来门诊,为拟温胆汤加减外,教其夫为之悬灸百会,并嘱其稍见眩晕即用灸法,诊治两次后未再来诊。

就西医之病名来说,眩晕最常见之疾病为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硬化等病症。在辨证论治上仍跳不出三无不作眩及血瘀、相火等范围,不过还应结合辨证加辨病,论治亦有其特点耳。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邓铁涛医话集》(邓铁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

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