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献解读耳内镜下经耳道入路中耳胆脂瘤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冶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288655.html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年7月,第26卷,第7期

耳内镜下经耳道入路中耳胆脂瘤手术疗效分析

杨海弟,高敏倩,郑亿庆,张志钢

导语

中耳胆脂瘤是在上鼓室、中鼓室、乳突和岩尖等的角蛋白鳞状上皮聚集,呈现对听骨链和相邻颅骨的进行性破坏,破坏吸收颅底骨质更会侵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一般采用手术治疗。

Presuttim和Marchioni依据主要部位、临近部位、侵袭范围、胆脂瘤特性、患者年龄等作出中耳胆脂瘤分期;

日本耳科学会(JOS,)将胆脂瘤分为获得性胆脂瘤(内陷袋胆脂瘤、非内陷袋胆脂瘤)、先天性胆脂瘤、未有分类的胆脂瘤。

以往观点认为显微镜下清除中耳胆脂瘤能较好清除病变,但近年来耳内镜手术凭借高清视野,术中最大程度保存患者中耳功能结构,最大可能恢复中耳通气引流功能,耳内镜手术在耳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Park等认为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入路手术能够有效、安全去除中耳腔内胆脂瘤组织。

回顾性分析年12月~年12月中医院耳鼻咽喉科58例中耳胆脂瘤患者;

采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入路鼓室探查术+鼓室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观察术后3个月鼓膜愈合率,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及平均气骨导差。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年12月~年12月在我科诊断为中耳胆脂瘤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33.29±19.45)岁。

所有患者依据胆脂瘤侵袭范围和大小,分别采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入路手术(表1)。

纳入标准

患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3个月,曾予以抗感染、滴耳液滴耳等对症治疗,流脓稍缓解后听力进一步下降或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纯音听力测试提示中度及以上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耳内镜检查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伴或不伴内陷袋形成,鼓室内可见浊白色组织。

颞骨高分辨CT提示患侧鼓室腔、乳突腔软组织样密度影填充,伴或不伴听骨链骨质吸收破坏;术中送病理检查提示胆脂瘤组织。

手术器械选择德国Storz公司耳内镜设备,耳内镜角度选择为0°、30°和45°,耳内镜外周直径1.9、2.7和3.0mm,耳内镜长度6、11、14和18cm,操作时连接监视器摄像系统。

收集并分析术前平均气导听阈、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术前平均气骨导差和术后3个月平均气骨导差。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将患者收缩压降低至80~90mmHg,或将平均动脉压降至50~65mmHg。

10ml的1.0%利多卡因+10~15滴1‰肾上腺素于外耳道局部浸润麻醉,至外耳道皮肤微微发白,以上操作可充分降低术中出血对耳内镜下术野暴露的影响。

耳内镜下外耳道皮瓣刀在外耳道后壁距离纤维鼓环约1.5cm处沿6:00~12:00方向°环形切开外耳道后壁皮肤及皮下组织。

显微剥离子分离外耳道皮-鼓膜瓣直至纤维鼓环处,钩针将鼓膜与锤骨柄上剥离,暴露中鼓室,钩针分离鼓索神经,向前将其推向后方锤骨柄处。

暴露中鼓室后,凿除上鼓室外侧壁部分骨质,评估胆脂瘤侵袭范围及大小,探查听骨链活动度良好与否,两窗功能是否完整。

凿骨时,骨凿与外耳道骨壁呈30°~40°角,随后逐渐缩小骨凿与外耳道骨壁之间的角度,将骨质呈片状凿除。

囊状胆脂瘤在上鼓室外侧壁,侵袭范围在听骨链外侧,耳内镜下将囊状胆脂瘤沿听骨链向上完整剥离,无需重建听骨链。

胆脂瘤组织侵袭在听骨链内侧,伴或不伴听骨链骨质吸收破坏,均要去除砧骨和锤骨,彻底去除听骨链附近胆脂瘤组织,再行人工听骨听力重建,否则术后容易复发胆脂瘤(图1)。

图1 耳内镜下,A将上鼓室外侧壁囊状胆脂瘤沿听骨链往上完整剥离;B上鼓室外侧壁胆脂瘤清除后,探查听骨链活动度良好,两窗功能完整

清除术腔内大部分胆脂瘤组织后,继续磨低面神经嵴,进一步开放后鼓室,探查面神经、鼓岬、蜗窗龛、岬小桥、岬下脚、岬末脚、鼓室窦等部位。

清除面神经附近胆脂瘤时,要注意平行于面神经吸引或清除胆脂瘤组织,垂直于面神经清除胆脂瘤可能会损伤面神经,造成术后面瘫。

耳内镜探查术腔时,注意探查在乳突气房、蜗窗龛等部位的微小胆脂瘤组织,用吸引器吸引胆脂瘤组织。

特别注意前上鼓室、乳突尖、鼓室窦、下鼓室窦、后鼓室窦、窦脑膜角等容易隐匿的胆脂瘤组织,更换不同角度耳内镜探查,并用弯头吸引器吸引胆脂瘤组织。

清除窦脑膜角附近胆脂瘤时,要注意勿损伤颅中窝硬脑膜。

多次冲洗术腔,确保彻底清除微小、隐匿的胆脂瘤组织(图2~图4)。

图2 耳内镜下,A弥漫性胆脂瘤基质广泛浸润鼓室腔和乳突腔;B清理堆积的胆脂瘤上皮及炎性肉芽组织

图3 耳内镜下,A鼓岬表面大量胆脂瘤组织堆积;B彻底清除胆脂瘤组织后,行鼓室成形Ⅱ型+人工听骨听力重建+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修补

图4 耳内镜下,A上鼓室和后鼓室内陷袋胆脂瘤;B清除上鼓室和后鼓室内陷袋胆脂瘤后,行人工听骨听力重建+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修补+上鼓室外侧壁重建

耳内镜下环形搔刮残余鼓膜内侧上皮,再行鼓膜修补,否则容易造成术后医源性胆脂瘤。

上鼓室外侧壁骨质凿除过多时,可采用软骨片行上鼓室外侧壁重建(图5)。

图5 A术后7天耳内镜下见鼓膜移植物完整;B术后3个月鼓膜移植物愈合良好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数据以±s表示,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58例患者术后3个月鼓膜愈合56例(占96.55%),因感染继发性穿孔2例(占3.45%),均在门诊耳内镜下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无1例严重感音神经性聋,无面瘫及眩晕并发症。

58例患者术前平均气导听阈(49.02±20.06)dBHL,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35.58±15.68)dBHL,术前平均气导听阈和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P<0.05)。

58例患者术前平均导差(34.40±28.10)dBHL,术后3个月平均气骨导差(18.32±10.63)dBHL,术前平均气骨导差和术后3个月平均气骨导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0,P<0.05)。

讨论

以往认为中耳胆脂瘤是耳内镜手术的相对禁忌证,本研究对58例中耳胆脂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入路,鼓室探查术+鼓室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

术前平均气导听阈(49.02±20.06)dBHL,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35.58±15.68)dBHL,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明显改善;

术前平均气骨导差(34.40±28.10)dBHL,术后3个月平均气骨导差(18.32±10.63)dBHL,术后3个月平均气骨导差明显降低。

术后无1例出现严重感音神经性聋,无面瘫及眩晕并发症。

Magliulo和Iannella认为耳内镜和显微镜下中耳胆脂瘤手术均可取得较为良好的疗效,因此,耳内镜下清除中耳胆脂瘤有一定可行性。

耳内镜优点

耳内镜具有高清、视野广阔等优势,更换不同角度耳内镜,可探查鼓室内的“角落”,基本实现“无死角探查”,确保能够将胆脂瘤全部清除掉。

彻底清除胆脂瘤组织后多次冲洗术腔,随后角度耳内镜(如30°、70°耳内镜)多次探查前上鼓室、鼓室窦等容易藏匿胆脂瘤的部位,尽可能减少术后胆脂瘤复发率,这是相对于显微镜下手术的一大优势。

对外耳道明显狭窄者,虽然可以选择显微镜下耳后入路清除中耳胆脂瘤,但也可以先行外耳道成形,再行耳内镜下外耳道入路;

其次,耳内镜经外耳道入路清除中耳胆脂瘤,无需术前备皮,无需额外切口,不容易损伤枕小、耳大神经。

显微镜下清除中耳胆脂瘤,一般经耳后入路,要做额外切口,多采用电刀或电凝术,患者术后有瘢痕,术后疼痛、味觉丧失的可能性增大。

因此,耳内镜经外耳道入路鼓室探查术+鼓室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清除胆脂瘤组织,患者术后干耳时间快,又可减少术后定期清理术腔的次数,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般认为耳内镜下中耳胆脂瘤切除术,在彻底清除胆脂瘤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或重建原有正常生理解剖及生理状态,通畅引流,以更好保持中耳内环境稳定,进一步改善听力,最后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适用于胆脂瘤病变局限于鼓室或鼓窦,乳突气化不良,或乳突气化良好,但胆脂瘤病变未超出乳突后缘者。

尽管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入路清除中耳胆脂瘤疗效良好,耳内镜下手术仍然存在单手操作、出血容易遮挡耳内镜下术野、耳内镜热光源效应导致中耳、内耳热损伤等缺点,更需要长期随访探索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入路清除中耳胆脂瘤的疗效。

参考文献略。

温馨提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