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之际,在急剧的历史变动下,杜诗在文人中不断被加以揄扬,这种现象在遗民中更为普遍。傅山作为山右遗民的代表,诗文中不仅多见对杜诗的推重之语,他还著有《重刊千家注杜诗批注》《杜诗通批注》与《杜诗韵字归部》。这种宗尚,就文学生态而言,乃晚近文学风貌之赓续,即他以竟陵派为梯航,进而为自己宗唐宗杜张目。相对于史的眼光,傅山更倾向于文学层面体察杜诗,强调“以诗读诗”,显示出传承家学、订正异文与阐扬诗学主张的倾向。然而,在山河失色的现实前,杜甫“诗史”的精神早已内化为其创作的驱动力,由此,流溢出有别于南方文人的“冰雪气味”。考察傅山与杜诗的联系,实乃关乎易代之际文人的文学宗尚与精神诉求。
关键词:杜诗遗民文学宗尚精神诉求
作者简介:王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上海,。
王婷博士
明清之际,在急剧的历史变动下,杜诗在文人中不断被加以揄扬,阅读、评点、注释杜诗之人颇多,而在众多遗民当中,这种现象则更为普遍。清初大儒,如*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等,皆可视为“遗老之魁硕,后学之津逮”,对于杜诗,他们的解读与宗尚观念显出差异性,如顾炎武《日知录·杜子美诗注》,以严谨的考据方式对杜诗进行注释。虽然王夫之对杜甫颇有微词,言其“桎梏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但这并不会削弱其他文人的崇杜之心,况且他的《唐诗评选》一书,评选杜诗的数量亦占据首位。山河失色,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及其诗歌中“国破山河在”的情感书写更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他们透过对杜诗的解读与评点找寻心灵的慰藉,此间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