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梅尼埃病中西医国际精品培训班暨第12届临床放射学医生论坛于5月7日在京开幕,5月9日为影像学专场。本次会议邀请数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以梅尼埃病为主题,讨论单病种影像组学表现,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实现一场多维空间、跨学科学术盛宴。
开幕式由北京医院通州院区放射科负责人陈正光主持。北京医院院长王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院长高颖分别致开幕辞,并宣布“梅尼埃病中西医结合国际精品培训班暨第12届临床放射学医生论坛”正式开幕!
影像专场汇集国内梅尼埃病影像诊断方面的国内学术大咖,从CT、MRI及B超等多方面讨论梅尼埃病影像学临床意义。陈正光的《内淋巴水肿MR评价的国内外进展》讲座,在报告中分享了梅尼埃病的定义、病理等基础知识,也带来最先进的技术--高分辨DTI技术。陈正光分享高分辨DTI技术临床应用经验,通过授课,听众对内淋巴水肿MR评价的国内外进展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福建医院方哲明副教授讲座题目为《梅尼埃病内耳影像学诊断》,从内耳水成像、内耳FLAIR平扫、内耳MR钆造影三方面讲解。从内耳成像技术方面提出了MD患者颅脑的平扫达不到诊断要求,应该做内耳的水成像,以排除其它疾病的观点。他以详实病例展示内耳MRI水成像的优缺点,并推荐在鉴别内耳的水成像上内外淋巴液时需应用钆造影,使让大家对内耳MR的相关知识受益匪浅。
复旦医院的沙炎教授讲座《高清影像在耳源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从相关影像技术要求、高分辨力CT显示相关内耳病变、高分辨力磁共振准确诊断微小病变、MPR技术发现半规管裂、MR特殊序列在眩晕中的应用等方面详尽地展示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病例中应用,每一种检查方法都要独具的优势,合理选择检查技术,能为临床提供最大的支持。
来自首都医院的杨本涛教授讲授了《内耳CT影像诊断进展》,从CT技术进展及检查规范、内耳解剖、CT在眩晕具体病例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总结CT检查耳源性眩晕疾病谱几个方面出发,为大家进行了详尽且生动形象的授课。耳源性眩晕的检查方法,目前应用到较多的是CT和MRI,在协助诊断上有比较高的价值,让大家对内耳影像诊断进展有了新的认识。
杨旭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PPPD临床(影像学)研究诊治进展》,主要从ICVD分类/PPPD概念、机制、脑功能影响研究,PPPD诊断、鉴别诊断,PPPD治疗原则与展望几方面为大家授课,在PPPD的研究中,对比了PET和fMRI,总结了fMRI的优势,即能提供脑区的功能定位、局部脑区功能活动以及脑区间的互相作用。汇总了PPPD患者脑功能影像学研究设计相关信息,为想从事PPPD研究的各位同仁展示了前沿的研究方向,在授课的最后展示了杨旭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会议后半场由北京医院梅尼埃病团队分享梅尼埃病影像诊断经验。医院功能科主任王宁分享《椎动脉疾病的超声诊断》,从椎动脉的解剖特点,后循环缺血机制、临床表现,超声的缺陷,各段检查技巧、RI诊断意义、颅外段血流特征、颅内段血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讲解,王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详尽的讲解了TCD/TCCS诊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并附上了超声图谱,让大家生动形象的了解了超声知识。
医院放射科李小圳博士《梅尼埃病患者海马相关脑功能连接改变的初步研究》讲座,介绍其科研成果:基于静息态脑功能分析梅尼埃病发作期和静息期患者海马的脑功能连接模式差异,初步探讨梅尼埃病眩晕的中枢机制的成果。研究结论是梅尼埃病发作期与静息期患者存在静息态双侧海马功能连接差异,且该区域与前庭功能密切相关,可能为梅尼埃病眩晕的中枢机制。为后续想从事相关研究的老师同学们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
医院的博士研究生袁小佳分享《听神经水肿的影像评定——初探》。她通过发掘文献研究,发现梅尼埃病存在脑部(主要是中枢性前庭系统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异常,即梅尼埃病的病理改变不止局限于内耳膜迷路,抛出了问题:从外周至中枢的连接通路是否存在异常?袁小佳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梅尼埃病患者听神经进行功能影像学研究,以探讨为梅尼埃病发病机制,并分享研究结果:梅尼埃病患者组听神经FA值较对照组降低,ADC值较对照组升高,提示MD患者听神经局部神经存在功能损伤,即存在听神经水肿。为梅尼埃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撰稿:赵思敏
赵天佐
审核:陈正光
钟利群
李文杰
审阅:龚燕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