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1日上午,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CSATISC)眩晕论坛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的形式召开,为眩晕领域医师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学习交流机会。本医院赵性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戚晓昆教授共同主持,来自国内多位神经科、耳鼻喉科专家分享眩晕领域最新学术进展,就复发性头晕和眩晕的诊治、耳石代谢、视动检查在眩晕诊断中的价值、眩晕疾病的听力评价及相关研究进展、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小脑与认知情感、颈椎病相关头晕/眩晕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热点内容展开积极的讨论与探索,现撷取报告要点内容以飨读者。
大会主持:左起赵性泉教授、戚晓昆教授
戚晓昆
复发性头晕和眩晕的诊治
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戚晓昆教授主要从复发性头晕和眩晕的概念、发生率、诊断流程、病例分享及诊断体会五个方面对复发性头晕和眩晕的诊治进行讲解。头晕和眩晕临床较常见,有的可复发。复发性头晕和眩晕指反复发作头晕和/或眩晕症状,前庭性偏头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心因性头晕[CSD、PPV.PPPD]、后循环缺血、高血压病、药物的副作用、耳科相关的头晕疾病是复发性头晕常见的病因。复发性头晕和眩晕的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发作间期治疗及中医治疗,发作期治疗原则是针对头晕、眩晕、呕吐等前庭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可选前庭抑制剂,或镇静剂。急诊时常用天眩清(天麻素注射液)。也可口服己酮可可碱、眩晕宁等。戚晓昆教授强调应重视复发性头晕和眩晕的诊断随着病程可以转化或合并其他诊断,对头晕的诊断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刘博
关于眩晕疾病的听力评价及相关研究进展
首都医院刘博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眩晕是一种主观感觉,主要表现运动错觉(常和头晕兼有)。眩晕疾病鉴别诊断的基本流程:①影响处理方案的必须检查(全面的神经耳科病史、物理检查/床旁检查、听力测试);②影响处理方案的重要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血液检测、血管超声、影像学检查等)。年3月3日,谭德塞先生发布世界听力报告,它提供了听阈的变化。纯音听阈是梅尼埃病分期诊断的标准,也是其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刘博教授强调眩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许多问题因“待查”被搁置。控制眩晕性疾病反复发作的关键是准确鉴别,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原则,充分认识内在“关系",只有不断学习新进展,才能更好的造福患者。
庄建华
耳石代谢
医院庄建华教授主要从耳石的解剖与生理、耳石的发育过程、耳石的退变、耳石的再生、雌二醇对耳石代谢的影响五个方面对耳石代谢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耳石核心区主要是有机耳石蛋白,周围区主要是无机CaCO3。耳石存在于内淋巴液低钙、碱性环境中,但其形成需要募集大量的碳酸钙,这个募集的过程即耳石的生物矿化。耳石生物化过程具高度时间、空间特异性,多种细胞其同参与耳石的发育过程。毛细胞损伤减少、耳石蛋白减少、调节蛋白减少、锚定蛋白变性、离子代谢紊乱等是耳石的退变因素。BPPV是最常见的耳石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是BPPV发病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雌二醇与BPPV发病相关。
韩*良
视动检查在眩晕诊断中的价值
医院韩*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视眼动即依赖视力或视觉介导的眼球活动,可以是主动的眼球运动,包括凝视、扫视、平滑追踪、前庭眼反射抑制和辐辏运动,也可以是被动性的眼球反射运动,主要为视动性眼球震颤。视眼动异常通常反映中枢前庭病变,不同视眼动项目互相结合或结合其他体征,常能对中枢病变进行定位诊断。韩*良教授通过具体的临床病例分享,理论结合实践,更全面深入的讲解了凝视中枢病变、扫视通路病变、追踪通路病变、视动通路病变等。韩*良教授强调视眼动检查的前提是视觉传入与知觉正常,对前庭中枢病变进行定位诊断时需互相结合,综合判断。
付锦
前庭性偏头痛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付锦教授主要从前庭性偏头痛的概述和发展演变、临床表现和诊断、发病机制、防治药物及预测四个方面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讲解。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性的头晕或眩晕,常伴恶心、呕吐,伴或不伴头痛症状的一种疾病。VM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异常学说、离子通道功能不全、皮质扩布抑制、三叉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异常、中枢信号整合异常等学说。付锦教授在报告中根据VM的发病机制,简述了其现有的防治药物,可能的预防治疗偏头痛和VM的新药及新方法。VM临床变色龙的特点,反应了背后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在这个领域人类仍然是雾里看花,那个古老而客观的疾病真相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
鞠奕
小脑与认知情感
首都医科医院鞠奕教授在报告中主要围绕小脑功能地形图、小脑与认知功能、小脑与情感三个方面内容对小脑与认知情感进行解析。鞠奕教授首先分别从小脑分区、小脑非运动功能的发现、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发现、大脑-小脑环路等方面讲解小脑功能地形图;小脑与认知功能方面,鞠奕教授主要讲解了小脑与执行功能、小脑与音乐,时间、小脑与语言加工及小脑与工作记忆。小脑与认知情感相关的部位主要位于后叶(VI区、VIIA区及VIIB区)及后蚓部,通过皮层-脑干-小脑环路、小脑-丘脑-皮层环路等与皮层及边缘系统多部位建立广泛联系。临床医师在诊疗工作中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