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苓桂术甘汤使用指南 [复制链接]

1#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69066.html

点击上方蓝字“药材会”→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刘渡舟:水证与苓桂术甘汤

水证论水证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内留而不能排出体外所引起的病证。《内经》言人体禀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生成,故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余不足,皆能致害。不足者即是燥证,有余者即是水证。

水液在人体的代谢,《素问经脉别论》论之精炼,与肺、脾、肾三脏及膀胱、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水在人体内升降出入,循环不已。水液内留、停蓄为病,也与此三脏二腑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此人皆尽知者。

不过,心脏属火,上居于胸,胸与火皆阳,为“阳中之太阳”。心脏阳气充足,则下焦寒水之气不能上冲为害;若心脏阳气虚弱,则下焦水寒之气便可能逆而上冲,致生诸病,这方面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则为人所未能尽知者。水邪致病,范围甚广。因为水饮变动不居,上下表里,无所不到。其在表为浮肿,在里为胀满,在上为眩晕昏冒、聋盲噫塞,在下为骛溏腹泻、小便不利,在心为悸动,在肺为咳喘,在胃为呕逆。

刘氏指出,水证的治疗方法,《内经》已提出了具体的原则,《伤寒论》、《金匮要略》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许多至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方剂,为医者要谨记勿忘。

其中需要着重提到的是,仲景通过治心、通过温心脏之阳以治水的方法,今日不可不讲。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仲景苓桂术甘汤为温心脏之阳的代表方,用于今日临床上所常见的各种心脏病而具有水气上冲特征者,疗效十分可靠。在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仲景治疗寒饮所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即在某种程度上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寒痰冷饮疾病,这也是一种不可偏废的方法。

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白芍即是苓芍术甘汤,亦即《伤寒论》桂枝去桂第三卷45加茯苓白术汤。桂枝走表利于上,而芍药走里利于下,桂枝利于阳,而芍药利于阴,此二方正好组成一个阴阳、表里的方阵。

刘氏在临床上亦常将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联合使用,如此者则表里并调,双补阴阳,更为全面。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仅认识到了一系列的能够准确反映水饮的症状和体征,如他所称“水舌”、“水色”、“水脉”、“水症”者,还创制了相当数量的治疗水证的有效方剂,凡此皆说明他十分重视水证证治,在水证辨证论治方面也十分精到。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

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刘老认为: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疗痰饮咳逆;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治节之令;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下气降冲;三是通阳消阴,也为本方主药。茯苓桂枝相配,则温阳之中以制水阴,利水之中以复心阳。正如叶天士所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白术助茯苓健脾制水,甘草助桂”枝以温补心阳。诸药相配,则温阳利水降冲而治“水心病”,疗效惊人,此为刘老独创,可谓独树一帜!治疗心脏病而用利小便的方法,是为中西医相通的理论,而时医不解,一见心脏病,就用大剂活血化瘀之方治疗,通其血脉,血管已经硬化狭窄,徒侍药石,能再通乎?温阳之法,实乃恢复心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命质量。二法合用,稍兼活血之品,其临床疗效胜过单纯活血化瘀百倍。

2、视网膜炎

视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者视野缺陷,眼前出现黑色物体遮盖不散,中医治疗,多从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等方面着手,临床有一定疗效。遇其不效者,则无应对之策。刘老曾治本病一例,初亦以常法治疗无效,思之良久,观其人面色黧黑,舌苔水滑欲滴,脉来弦紧,方恍然大悟,此非水气上冲之病乎?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30余剂而病愈。足见刘老思路之活,辨证之精。大家治病,常规之外,尤有奇思妙想,此常医不及之处。

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咽中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亦即中医之“梅核气”。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皆也以疏肝理气化痰之法,而用半夏厚朴汤为主治之方临床效与不效参半。不知“水气上冲”堵塞咽喉之通道,也能出现以,上症状。此时再用半夏厚朴汤理气化痰,焉能见效?而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利水降冲,水寒之气平复,则诸证自愈。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必须抓住“水气上冲”的典型色、舌、脉、证,方能效如桴鼓。若辨证不精,临床一见梅核气,就用本方治疗,不惟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灵*,亦枉费刘老跳出半夏厚朴汤通治慢性咽炎巢臼之苦心。

4、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征,又叫内耳眩晕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不能移动,动则眩晕加重,甚至呕吐痰涎清水。中医治疗,多从眩晕辨证治疗,其临床疗效不能满意。刘老根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的论述,认为本病主要为“水气上冲”清阳不煦所致,尤其是,“起即头眩”一证,与苓桂术甘汤证颇为相似,遂用本方治疗,通阳利水降冲,并加泽泻20g,又有《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疗痰饮眩晕之意,则效果尤著。

苓桂类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得心应手,只要符合“水气上冲”的病机,则不论何病,皆可使用,而以治疗“水心病”最具特色。临证之时,根据不同表现,又有系列方羽翼之。

背部冷痛、手汗苓桂术甘汤治验

摘自江西中医药年第25卷第1期。作者/胡继友。

苓桂术甘汤载于张仲景之《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4味药组成。是一个通阳化气、温化寒痰的良方。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效颇良。现举例如下:

例1:手汗

张某某,男,19岁,学生。患手出冷汗症1年余。于年3月7日来我院中医科就诊:手汗频出如露珠,手帕擦后数秒钟即现。手脚发凉,汗出冰冷,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苔淡白,脉象沉迟。平素伴有头昏心悸,食欲不振。前医曾用玉屏风散加止汗敛汗之品及西药B族维生素之类药品屡治不效。

处方:茯苓15g,桂枝8g,白术15g,甘草10g。6剂水煎服。

3月13日二诊:上方服后,手汗渐止,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再以原方加*参、*芪各15g,又进7剂而告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气血虚弱,不能远达四末,而致手脚发凉,冷汗频出。笔者根据《注解伤寒论》“阳不足者补之以甘,里气逆者散之以辛”的道理。用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气,用桂枝、甘草行阳散气。以达到阳气通而汗自止的目的。后又加*参、*芪是以补气益阳,从而使阳气去之有路,生之有源。

例2:背部冷痛

王某某,男,46岁,农民。患背部寒冷疼痛2年余,屡治不效,十分痛苦。于年4月3日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病人除有背部寒冷疼痛外,无任何其它不适。疼痛部位在心俞穴左附近,疼痛时患处如置冰块,寒冷彻骨。疼痛范围约手掌大小,并可连及心前区隐痛,痛甚时有小汗出。舌淡苔白,脉象迟紧。

此为寒痰积聚,阳气不通之故。查前医曾单以闭证论治,而投与当归四逆汤之类加减,久治不愈。处方: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10g。另加葱白2寸,并嘱其每次服药后饮用*酒两杯。共服药7剂,症状消除。为巩固疗效,又追加3剂,1年半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背部冷痛案属杂病范畴,就其病因病机来说,多与寒痰积聚,阳气闭塞有关。正如张仲景所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所以治疗此疾,首先要以温药健脾阳,助气化,以达到散寒除湿消饮之目的,正如张仲景所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取茯苓甘淡渗湿以利水饮,桂枝辛温宣导以行阳气,白术去湿以健脾阳,甘草和中以益中气,另加葱白*酒以加强通阳化气之功。

苓桂术甘汤加味心动过缓

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作者:陈瑞春

刘某,男,69岁,退休工人。年4月5日初诊。

患者自觉头昏眼花、心慌、胸闷、精神疲乏,食纳少,大便稀软,睡眠不实。后经心电图检查,心率56次/分。早晨醒后,自摸脉搏只有50次/分,有时不足50次/分,活动后可增至60次/分或65次/分。血压亦偏低,一般是90/80~65/60mmHg之间。其他无异常发现,脉缓弱,舌质淡,薄白苔。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10g,生*芪20g,*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4月20日。服上方10剂后,自觉精神好转,头晕眼花、心慌、胸闷等症稍改善,但心率仍未见明显增加,早间醒后55次/分左右,活动后到不了70次/分。脉仍缓弱,舌白润滑质淡。拟守前方加制附片10g,嘱久煎,每日1剂。

三诊:5月4日。上方服10剂后,心率有明显改善,早间醒后,脉跳60次/分,活动后可达70次/分,头昏、胸闷、心慌均缓解,精神好转,食纳稍增,睡眠安静,脉缓有力,舌淡红苔薄润。守原方加远志10g,柏子仁10g。嘱每日1剂,久煎温服。

病者自服用上方60余剂,后停药。自行用红参5g,制附片6g,每隔日或隔两日服一次。1年后来诊,诉脉率维持在60~70次/分,身体健康如常,能坚持锻炼和做轻微家务劳动。

心动过缓,当从心阳不足,心气亏虚论治。患者长期心动过缓,除有胸闷、头眩晕之症,未见其他症状。故用苓桂术甘汤补脾温阳,加参、芪益气,服之有一定的疗效。但心率未见提高,故而再加附子温阳,心肾之阳得以振奋,脉率有所提高,并且稳定在70次/分之间,又稍加远志通心窍,柏子仁养心。服用近3个月,心动过缓得到纠正。后自行长期服参附汤,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本案始终治以振奋心阳,补益脾肾,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方药与病机吻合,长期守方,缓缓图功,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