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手机一样,耳机也成为了现代人的标配。毕竟,只要戴上耳机,就能在这个嘈杂的世界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经常看到有些人用耳机听音乐、看视频,一戴就是好几个小时,心里不禁有疑问:这样长期使用耳机,会不会影响听力、甚至耳聋啊?
先来看一个案例:
之前,有新闻报道一名18岁男孩被诊断为“噪声性听力损伤”。据悉,这小伙子特别喜欢听音乐,不分场合、地点,随时随地都塞着耳机。医生推测,正是由于长期戴耳机听音乐,导致其听力日渐受损。
世卫组织也发出了警告: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耳机听音乐、看视频,长时间这样做会面临着听力受损的危险。噪声性听力损伤正如其名,是长期接触噪声所致的听力受损,严重的可致聋。欧盟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每天以超过89分贝听音乐60分钟,连续5年,就可能永久丧失听力!
89分贝是什么概念,来对比下面的数据。各种噪声分贝值:1、燃放烟花爆竹的声音约分贝;2、娱乐场所/设备(音乐播放器)最大音量约分贝;3、公交、地铁、路边等交通杂音约80分贝;4、日常言语交流约60分贝。
听音乐的电子产品,最高音量可达分贝。特别是身处嘈杂环境时,人们总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而且一听就是几个小时,耳朵更易受伤。
不过,噪声性聋最初听力受损的频率在赫兹(高频),这一频率的声音我们平时比较少听到,故初期听力受损往往不易察觉。但随着噪声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相继下降,最终才会导致“噪声性耳聋”。
因为长时间听分贝较高的声音,大脑内的维生素A衍生物——维甲酸会遭受破坏。大脑生长因此变慢,中枢神经也会受损,记忆力随之下降。并可能衍生耳鸣、头痛、头昏、失眠、抑郁、反应迟钝、易激等神经症状;胃肠不适等消化症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症状。
3招教你保护好听力
好在早期、短时间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声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可以恢复的。而长期、慢性的噪声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的元凶。认识到这一点,方能科学、合理、安全地用“耳”,尽可能地避免噪声性听力损伤。
1、远离噪音
首先减少接触,不长时间佩戴耳机,是隔离噪声损害的最重要举措。戴耳机听音乐时,应掌握60-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戴内置耳机听音乐时,要遵循80-9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8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这两种情况不要使用耳机
1、噪声很大的地方
在公交车或大街等噪声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戴耳机听音乐。因为此时难免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伤害更大。
2、睡觉的时候
因为枕头很可能成为帮凶——把耳塞塞得更紧,令声音对鼓膜的冲击力增加。而且,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3、做好防护
身处噪声环境,必要时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并养成良好的护耳习惯,不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确擤鼻,并及时治疗耳部疾病。高危人群(听力已受损者)定期做听力检查。
保护听力吃什么好
要多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注意铁元素的补充,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老年人耳鸣、耳聋的发生。45岁以上的人群,就要注重铁的补充,含铁丰富的食品主要有紫菜、虾皮、海蜇皮、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香菜、*花菜等。
要多补充含锌丰富的食物。锌虽然在体内含量很小,但其作用很大。研究表明,患有耳鸣耳聋的老年人有近1/3的人体内缺锌,45岁以上的人群每天要保证摄入15毫克锌,这样才能维持体内锌元素的平衡。含锌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粗粮、坚果、蛋类、海参、牡蛎等。
要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C、维生素E有提高人体歧化酶的作用,促进氧气的利用,改善末梢的血流量,能起到保护内耳的作用。这些元素主要含在各种绿色蔬菜和柑桔、核桃、花生中,只要平时常吃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