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妈妈,我突然听不清了家长们请注意如何 [复制链接]

1#

小小

康康,我有一个朋友最近被医生诊断出“耳聋”,但是他能听见声音,只是听不清而已。他十分苦恼,还以为医生搞错了呢。

这很正常的呀!这是易被忽视的一种特殊的神经性耳聋——听神经病(ANSD)。

康康

小小

什么?还有这种“耳聋”?

这种“耳聋”并不是指完全听不见外界的声音,而是“听不清”别人讲什么,等到严重影响生活的时候才来看医生,往往为时已晚。今天(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我们就来正经科普一下吧~

康康

一、“听神经病”究竟是什么?

听神经病,类似视频通话中遇到“网络异常”。形象来说,就是尽管视频通话没断,但是听不清、慢半拍,还时不时出现卡顿、跳帧。其实,这并不是手机屏幕显示不行,而是网络信号传输有问题。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听神经病易发生于婴幼儿和青少年,约占儿童永久性听力损失的10%。

婴幼儿时期发病的孩子往往能通过听力筛查,听力似乎没什么问题,但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发现孩子不会说话,也就是言语发育障碍。

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孩子言语发育倒是正常,但家长和老师逐渐发现孩子不爱说话、反应迟钝,课堂表现总是比别的小朋友反应慢半拍,也不能跟老师、同学正常交流,常常“听见听不清”“听见听不懂”“听见听不全”“听见但滞后”。

二、“人耳信号传输”为何会出现问题?

耳朵是重要的听觉器官,对我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负责收集声波,使鼓膜振动。鼓膜又将振动传至中耳的听骨链,最后由听小骨之一的镫骨将振动信号传递给内耳,引起内耳耳蜗淋巴液的波动,从而推动耳蜗里的毛细胞摆动。

毛细胞是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毛细胞将接收到的物理振动信号转换为生物电信号,通过“突触”这一结构传递给“听神经”,继而传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不同于一般的耳聋,听神经病的特殊之处在于毛细胞和听神经之间的“突触”这一结构以及“听神经”本身出现病变,导致听觉信号传输过程中“接触不良”,信息传输不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耳、内耳以及作为听觉感受器的耳蜗,决定我们是否能“听得见”,而突触及听神经在听觉同步化及言语识别方面发挥功能,决定我们是否能“听得清”。

三、为什么会得“听神经病”?

听神经病的发生多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目前已发现20多种与听神经病相关的致病基因,不同的致病基因作用于不同的病变部位,通过对致病基因的分析,有助于之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环境因素: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缺氧或窒息、感染、免疫性疾病、耳*性药物、噪声等。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诱发新生儿听神经病的首要危险因素,而感染是青少年患听神经病的首要高危因素。

四、如何确诊及治疗?

听神经病的诊断流程较复杂,需要进行详实准确的听力学、影像学、遗传学诊断评估,同时结合全面的问诊查体等相关评估,方可作出诊断。

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治疗,主要的干预手段是配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但是根据病因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划重点

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预防?

新生儿听力筛查

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听神经病患儿的耳声发射(OAE)往往是正常的。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除了要做耳声发射外,还要做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等相关检查,以免漏诊。

耳聋基因筛查

夫妻双方可通过耳聋基因筛查,明确自身是否携带致病基因,避免新生儿出生后缺陷。夫妻若携带基因突变,备孕时或产前可向医生进行遗传咨询。

避免相关环境因素

尽可能避免导致听神经病的环境因素,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缺氧、感染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