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听力损失早期,可能不会影响到与别人的沟通交流。所以,人们容易忽略对听力的保护,甚至在无意之中伤害它。
今天(3月3日)是世界听力日,也是我国第22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要想保护耳朵,让它能一直健康的为我们服务,首先我们得对它有彻底的认识。
什么是耳朵?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等结构,外界声波传至鼓膜,通过鼓膜振动及听骨链的传导,将声波向内耳传递;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平衡和空间位觉,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听觉感受器将声波沿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
人们对声音较为敏感,声音超过50分贝都会使人体感到不适。因此,大家一般都会有意识地远离飞机、机床工业、鞭炮、汽车鸣笛等为人熟知的噪音。
但一些噪音,却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哪些行为容易造成听力受损?不妨让我们来做个小测试。
数数下列习惯你都有哪些?
01
在地铁、公交车等嘈杂环境长时间使用耳机
02
长时间煲“电话粥”
03
经常去酒吧等音量较大的地方
04
用硬物掏耳朵
05
乘飞机时不注意做吞咽的动作
06
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07
不重视感冒、鼻炎、咽炎
08
滥用抗生素
09
身体过度疲劳、压力过大
10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
恭喜你,当你长期保持上述任何一个习惯,你“已经”以及“正在”对耳朵进行不可逆的听力损害中。
听力保护不能再耽搁,为了听力健康,有哪些事是我们可以改善的呢?
嘘!小声点
在日常生活中,噪音是损害听力健康的一大因素。去KTV唱歌、参加音乐节、跳广场舞、打架子鼓等等,都会在不经意间损伤人的听觉系统。
由于听力受损的过程一般都是无声无息、逐步推进的,所以应随时注意避免暴露在噪音之中,平时接打电话、看电视、听音乐等都要把音量调到适中,尤其是有基础听力问题的人群,更要注意防护。
特别提示:
1、平时不注意听力防护的人,耳朵会提前衰老。
2、研究表明,耳蜗上感受声音的毛细胞损伤一个就少一个,不可逆转。
合理使用耳机
很多人都有通过耳机听声音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耳鸣、耳痛、耳闷,甚至听力下降的情况。
建议每次佩戴耳机的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每天戴耳机时长不超过2个小时。
特别提示:
噪声环境下佩戴耳机对听力伤害更大。
有问题及时就医
当感到听力下降或突然听不见,甚至还伴有眩晕时,不要指望过两天会自动好,一定要及时就医。
耳朵突然听不到最常见的原因是突发性耳聋。该病目前原因不明,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或病*感染、内耳膜迷路积水所致。诊断突聋后一定要及时治疗,越早治疗治愈希望越大,耽误了病情,可能会导致听力无法恢复或恢复不良。
不要经常掏耳屎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物质,混合了灰尘、皮屑形成的。
很多人都认为耳屎很脏,必须清理掉。但实际上,挖耳勺等异物会破坏外耳道皮肤,引起外耳道损伤、出血、感染,导致外耳道炎和外耳道湿疹。耳屎还有杀菌、保湿、防止砂砾、水滴、小昆虫进入耳朵的作用,它会随着下颌的运动自动脱落,因此并不需要刻意清理。
如果担心耳屎过多影响听力或者形成耵聍栓塞,医院请专业的耳科医生帮忙清理,尽量不要自行动手。
真出现问题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耳朵有不适症状或者出现听力下降,不必讳疾忌医,更不必恐慌。
现实生活中,有一群已经存在听力障碍的人通过医疗手段,又重新听到了声音,回归正常的生活,下面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对听障群体有更多了解和理解。
《听见》
作者:*青平
定价:48.00
本书《听见》讲述了20名身份、年龄各异的典型听障患者治疗康复、身心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来自真实案例,生动鲜活,知识性、科普性强,能帮助听障患者及其家属及早发现、治疗和康复,也能让人更了解听障群体的生活。
如果您的听力受损,请看看这本书;
如果您的亲友听力受损,请看看这本书;
如果您的听力正常,也请看看这本书。
*现在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