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突发性耳聋一位听力学专家的突聋日记三 [复制链接]

1#

美国突聋指南中()强烈反对临床医生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溶栓剂、血管扩张剂或血管活性物质。(推荐级别:强烈不推荐)。

而中国指南()认为: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糖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物及改善血液流变学药物联用对各型突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15版我国指南与19版美国指南在药物治疗方面完全相反,但我们选择了中国指南。

早上六点,护士来测体温抽血,眩晕消失,耳鸣响度VAS自觉降低了一半以上,赶紧再把声治疗打开,顿时完全无感,耳闷感略微减轻,聆听高频声的金属感消失。

于是,基于昨晚的治疗路线讨论,我国指南和美国指南已经battle一次胜出!

早饭时,耳科主任们一个个来跟看大熊猫式的打招呼(主要打趣我这个听力学家的突聋和耳鸣)。于是讨论了要不要加做高压氧?

这个话题要展开了说:

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于年发布《突发性聋临床实践指南》,在年修订与更新。德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分别于年、年发布,并在年更新了《德国突发性聋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也在年发布了我国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美、德三国关于突发性聋的最新诊疗指南在定义、诊断及辅助检查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对于疾病的分型和治疗还存在差异,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分歧最大的就是是否高压氧介入。

好了先把MRI拍了,看看有没有膜迷路水肿或者内耳出血之类的问题,内耳出血可千万千万不能用巴曲酶会雪上加霜的。

约了个高分辨颞骨MRI,讨论用“3D-FLAIRMRI增强后延迟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MRI—3D-FLAIR)增强后延迟扫描技术,可以协助耳科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迷路及其邻近微小结构病变(如内淋巴积水、血-迷路屏障受损、迷路炎、迷路出血和前庭神经受损等)的定位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诊断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