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爱耳日里专家提醒安全用耳,抵御突发性 [复制链接]

1#

科技日报记者金凤通讯员王文吴畅

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也是世界听力日。近年来,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即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医院耳鼻咽喉科专家提示,突发听力下降有时候并不易识别,大多伴随着耳鸣、耳闷和头晕、眩晕。一旦发生突发性耳聋,要尽早治疗,以免听力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卜行宽教授在为南京市民义诊,曹勇摄

血糖失调、音乐“发烧友”,都可导致突发性听力受损

耳朵是接收声音的唯一器官,日夜都会听到外界的声音。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预防聋和听力损失工作组专家、医院耳鼻咽喉科卜行宽教授援引年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指出,患有听力损失及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的人逐年增多,安全用耳对于维持良好听力的非常重要。

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耳科与听力组组长陈智斌透露,他曾接诊过一名63岁“突发性耳聋”患者,这位患者在疫情期间长期处于“居家生活”模式,外出锻炼频率减少,加上其他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继而导致血管循环障碍和神经病变引发听力受损。

突聋不仅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年轻人长期用耳不当、没有节制地熬夜也会导致突发性耳聋。23岁的小伙翟某是音乐爱好者,经常通宵进行音乐创作,长时间佩戴耳机。

有一天,小翟母亲发现儿子耳机里传出的声音越来越大,日常交流中小翟听力反应也显得有些迟缓,她赶紧带小翟来到医院就诊。陈智斌诊断后发现,“长久的噪声导致听力损伤,近期熬夜伴发了突发性耳聋,双耳听力都有损伤,一侧耳朵到达重度听力损失。”得知结果的小翟懊悔不已。

陈智斌在为南京市民义诊,曹勇摄

“突发性耳聋”通常发病一周内治疗效果好

突聋多为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少数可双侧先后或者同时发病,有耳鸣、耳闷胀感,也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突聋的致病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通过扰乱体内的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其失去平衡,从而引起听力受损。突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局部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才有明确的病因。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过大、情绪过于激动、过度熬夜、过于劳累、睡眠欠佳等都是突聋的可能诱因。

如何治疗突发性耳聋?陈智斌强调,要尽早治疗,这是因为病程超过一定的时间,听力会随着内耳毛细胞的死亡而发生不可逆的损害。通常在发病一周内治疗效果好,越早治疗,预后相对也会越好。因此,一旦发生突聋应尽快就医,切勿存在侥幸心理,以为过两天自己就会好。

根据《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耳聋往往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如无药物使用禁忌证,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可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凝等药物,用药方式则以静脉滴注为主;还可根据病情采用激素口服、静脉或鼓室内注射治疗、高压氧舱治疗,同时配合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药物,若考虑血栓形成则选用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药物。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控制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值,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突聋”高发人群,要保持良好情绪

很多患者对突发性聋的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就医而延误治疗。陈智斌提示,突发听力下降有时候并不易识别,大多伴随着耳鸣、耳闷和头晕、眩晕。有些患者会先去神经内科就诊,但排除中枢性病损可能后,一定要记住去耳鼻咽喉科做个听力检查,防止突聋的可能。

陈智斌呼吁,要重视全生命周期的听力保护,如婚育遗传咨询、围产期保健、免疫接种、耳病防治、避免外伤和耳毒性药物、减噪防噪、安全聆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放松心情、清淡饮食、戒烟限酒,控制饮用浓茶咖啡,避免长时间戴耳机等等。

此外,各年龄段要定期体检并进行听力筛查,有“三高”等慢病患者要遵照医嘱控制,对于“突聋”高发的中年人群,更是要注意避免疲劳过度、保持良好情绪等来预防突聋的发生。一旦出现听力损失的预警症状,应当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保听力健康。

编辑:张琦琪

审核:王小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