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桑菊苍耳子散治疗中耳炎体会 [复制链接]

1#
中科爱心救助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桑菊苍耳子散治疗中耳炎体会

医院陈美贞

中耳炎在现代医学可分为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是继咽鼓管急性阻塞而发生的,慢性则是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多次反复发作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成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鼓室所致,慢性是由急性转变而来。

中耳炎在祖国医学曾记载有“风聋”、“耳聋”、“火闭”、“耳痛”、“脓耳”、“聤耳”,其中“风聋”、“耳聋”、“火闭”、“耳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卡他性中耳炎,“脓耳”、“聤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化脓性中耳炎。

根据现代医学中耳的生理解剖特点,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四部分,鼓室在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向前借咽鼓管和鼻咽部相通,咽鼓管是中耳感染的主要经路,咽鼓管有维持中耳腔与外界气压平衡,排除鼓室分泌物,保证中耳正常功能的作用。平时咽鼓管是呈关闭状态,当呵欠、吞咽时顿时开放。如咽鼓管发生炎症或阻塞时会引起中耳的病变,细菌也可以从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症。

咽鼓管的炎症阻塞,一般多见于伤风感冒、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疾病而引起,所以患有感冒、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都很容易诱发中耳炎,特别是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多在感冒后复发。

现代医学在治疗中耳炎时,除了应用抗菌消炎药物及外用消炎药物,消除中耳炎症状外,对引起咽鼓管阻塞的疾病都应进行积极的治疗,特别是对鼻塞一症状,要非常重视,故多用鼻眼净、氯霉素等滴鼻,改善鼻塞证状,使鼻及中耳的引流通畅,消除鼻咽的炎症,以减轻和促使中耳腔炎症的吸收。

祖国医学认为中耳炎发生,外因是风热温邪,内因为肝胆有热、内外之邪交侵,搏结于耳窍而为病。化脓性中耳炎,则是热*内盛,灼伤肌膜,化腐生脓,如《卫生宝鉴》中记载的“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谓之聤耳”。

在治疗方法上,祖国医学是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初起邪尚在表,宜疏风清热,若有化脓多是肝胆之热蕴结,宜清肝胆之热,泻湿、排脓、消肿,或用健脾渗湿,滋养肝肾等为治疗原则。

桑菊苍耳子散是由桑菊饮加减合苍耳子散加减变化而来。桑菊饮出于《温病条辨》,是辛凉解表剂,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苍耳子散出于《济生方》,用以治疗鼻渊,以苍耳子为主药,有善于通顶门连脑,去一切风气,加上白芷,祛风通窍,薄荷、辛夷散风热通九窍,两方合用共起解表清热通窍的作用。本人过去多用桑菊苍耳子散治疗急性鼻炎,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觉得桑菊苍耳子散既有辛凉解表通窍的作用,对于咽炎症状消退效果好,故用此方来治疗中耳炎,消除鼻咽炎症、改善咽鼓管的阻塞,进而消除中耳腔炎症,此法是与现代医学的中耳炎治疗原则相符合的。

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三个病例,其中两例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收到满意效果,另一例化脓性中耳炎用桑菊苍耳子散加减治疗,对促进中耳炎症的消退,亦有很好的疗效,以下介绍病例三则:

例一:陈××,男,39岁,年6月初诊。

患者以左耳胀痛,听力下降,头痛,发热两天,伴有伤风鼻塞而就诊。

查:体温38℃,鼻镜下检查,鼻粘膜充血两下鼻甲稍大,两中鼻道未见引流,右耳鼓膜正常,左耳鼓膜标志消失,鼓膜内陷,未见充血及液平面,舌质平,苔*,脉浮数。

诊断: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治则:解表、清热、通窍

用桑菊饮去北杏、苇根合苍耳子散加葛根两剂,每日服一剂,二日后患者觉热退,仍觉耳胀痛,影响头重,脉浮数,再查鼓膜,左耳鼓膜内陷,仍未见有充血,未见有化脓征象。继用上方,连服三剂后,耳痛解、头痛解、伤风鼻塞亦缓解,但觉左耳听力仍未恢复,但较前好转,其它无异常,再查鼓膜见鼓膜仍内陷,未见有其他异常,建议作咽鼓管吹张术,术后听觉逐渐恢复而痊愈。

例二:梁××,男,26岁,坦背公社,年7月就诊。

患者觉两耳胀痛,听力下降四天。病起至就诊时,未见有发热,耳内无分泌物,病人自诉几天前曾患有伤风感冒,鼻塞流涕,经自服凉茶,伤风感冒症状减轻,但仍有两耳痛,听力下降而就诊。

查:鼻粘膜正常,两侧下鼻甲不大,下鼻道有少许脓性分泌物,两中鼻道未见引流,两侧鼓膜光椎变短,未见有充血及其他分泌物,舌质平,苔薄*,脉浮数。

诊断: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用桑菊饮去北杏、连翘、苇根合苍耳子散加蒺藜、荆芥两剂,日服一剂。复诊,自觉两耳胀痛减,两耳仍有异物阻塞感,查鼓脱、两鼓膜如前所见,上方加通草,再服二剂,耳痛消失,听力稍好,查鼓膜稍内陷,伤风鼻塞已愈,舌质平苔薄白,脉弦,用通气散加味:通气散(柴胡、川芎、香附)加蝉衣、通草、赤芍、云苓、甘草,两剂。嘱患者,如听力未恢复,建议作咽鼓管吹张术。

例三:陈××,男,沙岗一队,年7月。

患者左耳痛、耳鸣,左耳有脓性分沁物,自觉有臭味,患者两耳患化脓性中耳炎已多年,经常反复发作,近几天自觉伤风鼻塞流涕,左耳内痛,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查:两耳鼓膜呈中央性穿孔,左侧外耳道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舌质平、苔薄白、脉浮带数。

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治则:清热解表,通窍排脓

用桑菊饮去北杏、苇根,合苍耳子散(缺辛夷花)加地肤子,两剂。上方服后患者自觉耳痛减,伤风鼻塞症状缓解,未来复诊,几天后因觉左耳仍有分泌物,但分泌物转清稀,无臭味而再诊,患者舌质平,苔薄白、脉缓,用地*汤加女贞子、牡蛎,西药用新梅素耳水滴耳,药后好转,照上方再服几剂,未见复诊。

以上三个病例,都是以耳痛、耳胀、听力下降,为主要证状而就诊,同时每个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风热表证,由于患有伤风鼻塞,病菌容易从咽鼓管进入中耳腔,或伤风鼻塞,由于擤鼻方法不当,把鼻咽分泌物推进中耳腔,而使中耳发生炎症,因而产生耳痛。当咽鼓管阻塞时,空气不能进入中耳腔,中耳腔内空气被吸收成负压,因而感觉耳内阻塞感,自听增强,听力下降,所以检查时鼓膜呈内陷。例一的鼓膜内陷程度比例二大些,且例一有微发热耳痛的程度亦比例二重,故桑菊饮未去连翘,并加葛根,増加其清热之力。例二风热表证较例一轻,加蒺藜、通草是加强通窍之力。例三本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因患感冒引中耳炎复发,因其仍有表证存在,故仍用桑菊解表,用苍耳子散通窍,使鼻咽炎症得以消退,从而使中耳炎症容易吸收,当患者表证已解,再按慢性中耳炎的辨证治疗,本例是用滋养肝肾利水,加上西药外用消炎。

用桑菊苍耳子散加减,不但风热表邪可解除,而且有较好的通窍作用,通鼻窍可使鼻咽炎症消除,改善咽鼓管的阻塞情况,以利于中耳腔炎症的吸收。当表邪已解,炎症消失后,卡他性中耳炎的鼓膜内陷未完全恢复,可采用咽鼓管吹张术,以帮助咽鼓管恢复通气、排液功能,防止听骨粘连,恢复听力。

年9月

温馨提示: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