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心主血脉rdquo理论 [复制链接]

1#

学中医慧生活

中医老苗说

我和大熊准备用1年左右的时间,一周直播2次的频率,在享泰极社群用免费直播的方式,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入门课程。欢迎大家扫码进群。

I摘要:从《*帝内经》“心主血脉”理论浅析,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使血液循行于脉中,通达全身,无所不至,如环无端,滋养着全身的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关系密切,结合临床运用“养心、治血、通脉、调摄神志”之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心主血脉”理论对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指导意义王凤荣、杨荣来1心主血脉浅析1.1心与血之间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说明了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主宰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故《素问·五脏生成》中曰:“诸血者,皆属于心。”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木物质之一,具有滋养作用的红色的液态样的物质,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来自于脾胃生成的水谷精微(生化血液的最基木物质),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也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深刻说明作为人体后天之本的脾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化及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亦为气血生化之源,然而血液的生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靠脾运化精微,然而亦不能忽视经心赤化,肝疏泄而藏血,肺气调血,肾精化血等脏腑的功能的作用,诚如张介宾所云:“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血液营养和滋润的主要功能。血亦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正如《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合利,精神乃居”。周流全身,运行不息,如环无端的血液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进一步阐释只有心主血功能的正常发挥,才能使得各脏腑组织器官均得到濡养作用,维持正常的机体活动。血液在人体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及脉道通利。心阳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之间协调运作,决定着心脏的正常搏动,从而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而不至于溢出脉外,通达全身,无所不至,如《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然而血液的运行亦不能忽视肺的宣发和朝百脉,肝的疏泄和藏血,脾生血和统血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总之,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与心、肝、脾、肺等脏腑生理功能是否协调平衡有着重要关系。《素问·经脉别论》中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这段原文具体描述水谷精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走向,而水谷精微是生化血液的最基木物质,所以也可从原文中了解到血液在心、肺、脉构成的循环系统中,呈现出离心性和向心性的大致循环走向。总之,心所主之“血”乃是全身之血,在心脏的搏动下,推动着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周流全身,不断地营养和滋润着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心主血的生理功能发挥正常,人体才能而色红润光泽,胸部舒畅,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1.2心与脉之间的关系1.2.1从结构上认识脉,即血脉、经脉,是五体之一,亦是奇恒之腑,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和营气循脉行于脉内,遍及全身,环周无端,故又称为“血府”,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深刻的阐释脉为全身血液运行不息,周流无端的通路,即现代医学所言之动静脉及全身之微小血管。通过解剖和观察人们对于心的大小和心脏的大血管也有所了解,如《难经》中记载:“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二毛,盛精汁二合”,其中“二毛”即是对心脏大血管的描述。《灵枢·动腧》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描述人体寸口、人迎、内踩后、足背上、外踩上几处部位的血脉在触摸时搏动不已,因此《*帝内经》将其命名为“动脉”,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指出:“上部大,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实践中针灸刺破血脉之后,发现有的“血滑,刺之则射”,有的“血黑以浊,故不能射”(《灵枢·血络论》)直观形象的描述出动静脉及其之间的差异。1.2.2从功能上理解《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脉”;《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说明心与血脉之间关系密切,在心气的推动下,心脏的正常搏动下,血液才能在脉管中运行不息,通达全身,从而实现其运行气血的功能。血脉亦可约束营血,使其循行于脉内而不至外溢,并且能约束和促进血液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循行,如《灵枢·决气》曰:“雍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奇恒之腑之一,有“藏而不泻”的功能特点,如《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脉主藏血,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调节血容量和血液浓度等作用,如《灵枢·血络论》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更重要的是脉于心连,心脏的正常搏动下,脉管中的血液才能运行不息,如环无端,通达全身,连接成为统一的有机体,而且“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灵枢·邪客篇》),故脉搏跳动可以反映全身的情况。1.3心、血、脉三者之间的关系《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而,所谓“主”,即主持、主宰之意。血,指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组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的营养物质。脉,即血脉、经脉,为气血运行的管道。心主血脉的基木含义是指在心阳气的推动、固摄和温煦作用之间协调运作下,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而不溢出,通达全身,无所不至,如环无端,滋润和营养着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筋骨皮肉等全身的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可见心、脉、血三者密切关联。心、脉、血三者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相对独立的密闭系统的系统,而心在这个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为“君主之官”(《素问·痿论》),诚如《医学入门》中记载:“人心动,则血行诸经……是心主血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亦说:心者,生之木,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2“心藏神”与“心主血脉”之间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藏神”,神明之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具有接受、处理和反映外界客观事物和信息,从而进行意识、情志和思维活动,产生人体的精神活动,协调统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所以《灵枢·邪客篇》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而血与脉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说“血者,神气也”;《灵枢·本神》也说:“心藏脉,脉舍神”。神明之心主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受心神主宰,总之,“心藏神”与“心主血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3“心主血脉”理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心主血脉”理论在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在人体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及脉道通利为基木前提条件。心阳气的充沛决定着心脏的正常搏动,从而使血液循于脉中而不溢出,运行不息,通达全身,不断地营养和滋润着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则会通过人体的面色,舌象,脉象和胸部的异常反映出来,故《素问·调经论》有“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之说。然心主血脉同心藏神亦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从应从养心、治血、通脉、调摄精神四个方而入手。3.1养心养心包括养心气、养心血、养心阴、养心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气血阴阳通充沛,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3.2治血《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充分的说明血具有滋润和营养的功能,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木物质,故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素问·调经论》)。治血之法包括养血、活血两个方面,亦包含了未病的预防、已病的治疗两方而。唐容川《血证论》中说:“血虚则神不安而怔仲,有瘀血亦怔仲”;王清任的血府逐癖汤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如《医林改错》指出“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说明养血活血之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3.3通脉通脉之法包括通畅脉管,保持脉管的柔韧性,以及脉管的养护,从而使血运通畅,运行全身,充分发挥血液的作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3.4调摄神志情志为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加重和恶化,如“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灵枢·口问》),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调达,气血和平,而调摄神志可使气血运行和顺,从而增强正气抗邪能力,即利于恢复健康,亦可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重视调养神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一定意义。综上所述《*帝内经》中“心主血脉”的理论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它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现于理、法、方、药诸多方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治疗时应多多加以揣摩应用。I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王凤荣,杨荣来,年7月。编辑/大熊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I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