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终结眩晕的仲景圣方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哈尔滨哪家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3950.html

借鉴江尔逊老中医论治眩晕,何谓眩晕?眩者眼目昏花,晕者头脑晕转。但细检中医古书及现代教材,竟有将头昏、头重足轻而无旋转感觉亦概于其中者,这只能叫做广义的眩晕。

而西医的眩晕,则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两大类,堪称泾渭分明。其真性眩晕,亦称“旋转性眩晕”,由前庭神经或内耳迷路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并感觉自身旋转,或周围景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头痛、共济失调等,此为真性眩晕的特征。

西医片子检查往往看到是颈椎病、动脉硬化、主动脉狭窄、吓人的脑梗塞、脑梗死,脑萎缩,心脏病等形式多样的病名。眼花缭乱的病名果真迷惑人了。

有鉴于此,江老认为,宜将头昏、头重足轻而无旋转感觉者排除出眩晕范畴之外,这样名正自然言顺,辨证才有准的。可见江老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借鉴西医,为我所用,不是一句套话。

江老为眩晕正名,令人耳目一新。但怎样运用中医学理论来辨识真性眩晕呢?

首先要参验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的论说,但参验时应予具体分析,含英咀华,切忌信手拈来,生吞活剥。如“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论说,虽各具至理,但未免失之偏颇;且均以眩晕的广义立论,若移来阐释真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就难免失之笼统和抽象。江老认为,值得重视的倒是张仲景论眩,多从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立论,主用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颇与真性眩晕的某些特征相契合。

终结眩晕效验方

桂枝10,茯苓20,泽泻15,白术6,苍术6,炙甘草6,陈皮6,半夏10,天麻10。

体虚或善后可加*参15

本方由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加减化裁而来.

本方主轴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灵枢》谓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以下引用罗大伦讲解,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

我现在发现很多人体内的水湿都重,昨天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我们怎么调理呢?

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早就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们讲述一个症候,这个症候就是水湿严重导致的,我管这种情况叫:“乌云蔽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这个图像大家可以记住,然后对照我们身体。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

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人家张仲景描述得好,他说这个情况是:“起则头眩”,就是一起来,头就晕,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把这个情况给概况了。

然后,人家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有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气,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

此时,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此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西医对此研究并不够,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是会有很多人能够重获健康的。

这么讲估计大家都没有概念,我还是用例子来说吧。

有位阿姨,自己叙述心脏不好,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对我说已经做过很多检查了,医院打吊瓶,一般的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等静脉点滴都打遍了,有时好转一点,有时完全无效,总之是整天被笼罩在心脏病的阴影中,觉得随时可能都有危险,自觉心中憋闷,乱跳,时时头晕,躺下以后憋闷更厉害,呼吸甚至觉得变粗,西医检查资料很多,西医也认为问题多多。

老年人其实身体各个器官老化是正常的,估计检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旦给戴上个心脏病的帽子,就会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认为自己的心脏已经完全坏了。

还有一男士,是长期肺弱,是以前患过肺结核,经西医治愈,但是现在肺一直没有强健起来,总是动辄咳嗽,痰多,痰色清稀,有时都不能平卧,这样的患者其实很多,都是肺病以后,调理不当,结果导致肺气虚弱,长期体弱。

这两位都有什么临床指征呢?

那位阿姨,我一看舌头,就是一个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头上满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样。

还有一些指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总结的,是面上有水斑,刘渡舟老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周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这种水斑,我后来仔细体会过,医院拍摄了很多患者的舌图,回来后就分析,后来我发现,那些水湿重的舌图,这个患者的脸上确实会有很多水斑,这让我大吃一惊,后来还差点写一篇论文,因为忙,就放下了。

而且,这种水斑,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人脸上会有很多,估计这和阳气的逐渐不足有关。

总之,我认为舌像是判断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再配合面诊,则效果更好。

那么,怎么治疗呢?

张仲景告诉我们,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我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基本没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脏,在服用几副药以后,憋闷感消失,不再觉得呼吸费力,自己说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开始加入一点养心的药物调理。

那位先生,也是这样方子,六副以后,自己感觉咳喘减轻,大为好转,自己感觉局面完全改变了过来,后来换了方子调理,改为滋补,慢慢也恢复了很多,前些日子联系,虽然现在身体仍然有点弱,但是和以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对证以后,效果来的非常的快。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这个苓桂术甘汤,就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这个拨云见日的思路,就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

泽泻汤

《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据《金匮要略》记载:“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是支饮的证候。

由此可见,辨认泽泻汤证时,应抓住两方面的证候:一先抓住支饮本身的证候,二又应抓住泽泻汤的“苦冒眩”的证候,然后才能确定用泽泻汤的治疗。

但是,“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的支饮主证,在临床不一定同时出现,这时,只凭一个“苦冒眩”证而肯定泽泻汤的治疗范围。泽泻汤证的舌体,则是特别肥大而异于寻常。它质厚而宽,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

神农本草经: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前后对比图)

小半夏加茯苓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该方仅仅由三味药组成,但主治方向明确,有温阳化饮、降逆止呕之功效。

呕吐、眩、悸皆为痰饮为病的表现。

李可老师曾在其书中一则案例中讲述,金匮痰饮三方治内耳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征),即泽泻汤、小半夏汤、吴茱萸汤三方。其中泽泻汤利水排饮,小半夏汤降逆止呕、利水化饮,吴茱萸汤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

并指出“不论何种呕吐,皆有胃气上逆,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胃气不降,则诸经之气皆逆。标症一除,再缓图治本。”

用药如用兵,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贵多。经典小方,如一支精锐部队,力猛效速,直指病所。用药太过庞杂,如一群乌合之众,反而拖泥带水。

本经言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天麻“头晕圣药”

《本经》原文天麻味辛温。主杀*精物,蛊*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

天麻“主杀*精物,蛊*恶气”,皆为心神不安类病证。“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说明本品具有补益之功。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赤箭,即今之天麻也。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神仙补理养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

《轩岐救正论》记载:“天麻,《本经》谓能益气力,长阴肥健。大明子亦云,补五痨七伤,助阳气。邓才杂兴方,取为益气固精要药。

罗天益曰,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据此,则天麻何啻治风,尚为足少阴肾经滋补之剂。”又:“余每用以疗产后诸虚剧症及遗精失血,与夹虚伤寒头痛,往往奏奇。”

许豫和在《怡堂散记》中说:“天麻不独能治风,亦补肝肾之药也。血虚生风者宜之。妇人肝热生风,头眩眼黑者,四物汤中加用多效。”

天麻在民间颇受欢迎,在久病或大病之后出现头晕、乏力、倦怠等,百姓多用天麻炖老母鸡以滋养补虚。

眩晕到底是是颈椎引起的?脑血管引起的?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还是其它内科疾病引起的?

其实真正辨证的时候还是需要完全用中医的思维,抛开这些中医之外的概念。则不会被眼花缭乱的病名所迷惑,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往期文章:

痛风一个小方子,一天见效,太棒了!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三字经

治癫痫病,羊羔疯的千古经方

仲景经方,颈椎病的克声,还治肩周炎,鼻炎...

仲景经方,恢复脾胃功能最好的方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